阅读 9

中国人逢年必吃的饺子是谁发明的(饺子是怎么来的)

如今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吃饺子可谓是很平常的事情。

每逢过节特别是春节,年夜饭上必不可少缺少的就是饺子,它代表的不仅仅是一道饭菜,更是阖家团圆,幸福美满的象征。

但是有谁知道饺子嘴初是作为一种良药出现的呢?

饺子原名“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他领着人们制作的“祛寒娇耳汤”的故事流传至今。

建安初年,张仲景出任长沙太守,不久瘟疫流行,张仲景便毅然辞去官职,告老还乡,决心为百姓治病。

这时正值数九隆冬,他在回乡路上,看到那些为生存而奔波的穷苦百姓,衣不遮体,许多人耳朵都冻烂了,心里更加难受。

回到家后张仲景心里还是惦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乡亲们。于是他在南阳东关空地上搭起了医棚,盘上大锅,专门舍药为穷人治冻伤。

把羊肉、辣椒和去寒的药材放在锅里,熬到火候时再把羊肉和药材捞出来切碎。

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治病的穷人,每人一大碗汤、两个“娇耳”,这药就叫“祛寒娇耳汤”。

人们吃后,顿觉全身温暖,两耳发热。从冬至起,张仲景天天舍药,直舍到大年三十。乡亲们的耳朵都被他治好了,欢欢喜喜地过了个好年。

从此以后,每到冬至,人们就想起张大夫为乡亲治病的情景,也模仿着做娇耳的办法,做起了食品。

为了区别“娇耳汤”的药方,就改称为“饺耳”,后来人们就叫它“饺子”。并形成了每到冬至这天家家都吃饺子的习俗。

到这里,我们再来说一说医圣。张仲景 ,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郡涅阳县(今河南南阳)人,为古代伟大的医学家。

他的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对于推动后世医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张仲景生活的东汉末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动荡的时代。战乱频起民不聊生。百姓为避战乱而相继逃亡,流离失所者众。

据史书记载,东汉桓帝时大疫三次,灵帝时大疫五次,献帝建安年间疫病流行更甚。以致造成了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难。

其中尤以东汉灵帝时的几次的疾病流行规模最大。南阳地区当时也接连发生瘟疫大流行,许多人因此丧生。

张仲景的家族本来是个大族,人口多达二百余人。自从建安初年以来,不到十年,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患疫症而死亡,其中死于伤寒者竟占十分之七。

面对瘟疫的肆虐,张仲景内心十分痛苦,于是潜心研究伤寒病的诊治。

张仲景在建安年间(公元196~219年),被朝廷指派为长沙太守。

而他在任长沙太守期间处理公务闲暇时就在太守府堂上坐诊,为百姓看病,救了许多黎民苍生的性命。

因此有这么一个典故,称行医为“坐堂”,

而后他行医游历各地,亲眼目睹了各种疫病流行对百姓造成的严重后果,也借此将自己多年对伤寒症的研究付诸实践,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经验。

经过数十年含辛茹苦的努力,终于写成了一部名为《伤寒杂病论》的传世之作。

《伤寒杂病论》是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并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的专书,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

《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张仲景在中医史上的重要地位,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专著的科学价值越来越显露出来,成为后世从医者人人必读的重要医籍……

张仲景也因对医学的杰出贡献被后人称为“医圣”。清代医家张志聪说过:“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不明本论(《伤寒论》)者不可以为医。

可惜《伤寒杂病论》 早已经失传,而目前我国中医院校学习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后人根据其残卷整理而成;

其中《伤寒论》是晋代太医王叔和根据自己搜寻到《伤寒杂病论》的伤寒部分的轶文整理而成;

而《金匮要略》是宋代王洙、林亿、孙奇等人在偶然的机会发现《伤寒杂病论》残简,将关于杂病的部分整理成册,更名为《金匮要略》刊行于世。

《伤寒论》中有关治疗瘟疫的宝贵经验,代代流传。在恐怖的伤寒瘟疫面前,它好像一盏明灯,给中国人照亮了一条战胜瘟疫的路。

因为这本书,炎黄子孙才多了一把抗击瘟疫的盾牌!

据史书记载,张仲景的著述除《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辨伤寒》十卷,《评病药方》一卷;

《疗妇人方》二卷,《五藏论》一卷,《口齿论》一卷,可惜都早已散失不存。

然而仅此一部《伤寒杂病论》的杰出贡献,也足以使张仲景成为海内外景仰的世界医学伟人。

文章分类
百科问答
版权声明:本站是系统测试站点,无实际运营。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Xo@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