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21

央视回应白芳礼感动不了中国(白芳礼老人做了什么事)

2011年, 演员李宗翰发了这样一条微博:“昨晚看《24小时》,看到这样的一则新闻,中国最寒酸的电影制片人李佳伦,因为没钱发行,希望自己的电影被盗版。

《白方礼》讲述的是骑三轮的老人为资助贫困学生倾注自己全部心血和积蓄的真人真事,很感人。这个商业片轰炸的年代像这样有诚意的电影太少,但无法进影院。我们应该记住他,帮帮他。


这条新闻观后感发布后,短短数小时内便引起了近6000人的关注,舒淇、李冰冰、刘涛等第一时间转发并评论了这条微博。

    


天津人白方礼,曾在2004年,2005年,两次获得“感动中国”提名,最终两次落选,甚至在2004年有网友发帖《白方礼,你凭什么感动中国》来为老人的落选鸣不平,讽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评选活动存在“黑幕”。


曾经和白方礼有过接触的普通人李佳伦,对于老先生两次落选,更是愤慨:“这么好的人,怎么就感动不了中国!”


于是他卖了房,卖了车,卖了妻子的首饰,把能卖的都卖了,拍一部电影就叫《白方礼》,只为让人不要忘了这位蹬着三轮车,助学助教20载的老人。


这位两次入选“感动中国”,却又两次落选的老人,为何感动了全国人民,为何这么多人为他鸣不平?17年过去了,为何我们依然怀念他?

1、混乱年代,艰难偷生

1913年6月17日,白方礼出生在河北省沧县白贾村。当时家里穷,再加上兄弟姐妹多,童年的他,吃不上饭是常有的事,就更别提能上学识字了。

1926年,为了能活下去,年仅13岁的白方礼就开始出去打短工跑买卖。就这样一边打工一边流浪,到了1944年逃难来到了天津。


1944年的时候,国内战乱纷飞,时局混乱,老百姓们食不果腹,流离失所。


初来天津的白方礼一没文化,二没手艺,可以说啥都不会干,但30出头的他有着一身力气,为了养活一家老小,就学着别人拉起了洋车。因为在那个年代,拉洋车的门槛低,只要年轻力壮,腿脚灵利,肯吃苦就行。


拉了一段时间洋车后,又改蹬人力三轮车,因为肯吃苦,要价低,他没少遭同行的排挤和白眼,就连打骂也是常事。但那个时期,不管你干啥活,都得把挣到的大部分钱上交,苛捐杂税繁多,可谓是干最累的活也填不饱肚子。


经历过战争,熬过了动荡岁月,终于迎来了新中国。


2、幼年无学成遗憾,成年努力供子女


也行受过没文化的苦,所以白方礼知道知识的重要性;也许经历过动荡不安的年代,所以白方礼把“先有国再有家”深深地刻在了骨子里。


解放后,白方礼凭借自己吃苦耐劳的品质,进入了天津市河北运输厂,成为了一位正式员工。


日子虽然还是苦,依旧穷,但是世道安稳了,白方礼蹬三轮蹬得更起劲了,在那个年代拿稳定工资的工人,可是让人羡慕的工作。给他最大的感触就是:在新中国只要肯干就可以有尊严地活着。

    


目不识丁的他不想子女也像自己一样,两眼一抹黑大字不识一个。硬是靠着三轮车蹬出了一条汗水之路,把三个子女拉扯大,其中两个上了大学,不仅如此,他还供养了20多岁就守寡的姐姐。


3、节俭的白方礼,大方的白方礼


慢慢的子女都长大了,他们上进努力,各有所成,对白方礼也格外孝顺,每个月都会给父亲赡养费,儿女孝敬的钱再加上他自己的工资,生活虽然不算富裕,但也能吃饱穿暖。可是白方礼却一直保持着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


本来就是干体力活的白方礼饭量很大,要是敞开肚皮吃的话,一顿饭能喝三大碗稀饭,二两重的馒头能吃三四个,要是吃饺子的话他一个人就能吃掉一盖帘。可是他真正敞开吃的次数却屈指可数,因为他觉得吃的多是浪费。


白方礼出车起得早,早饭都是炕热馒头就着剩菜吃,吃完后再带两馒头就出门上班了。中午的时候要么是两个冷馒头,一碗白开水,奢侈一点就会多个蘸酱或者咸鸭蛋,基本从来没在外面吃过饭。

    


有一次,白方礼感冒发烧了,儿媳妇说今天就别出去蹬三轮了,在家休息一天吧!白方礼一口就拒绝了,照常出去上班。晚上儿媳专门炖了肉,白方礼就夹了一块,子女让他多吃菜,他也不吃。


吃完饭后,白方礼又夹了一块肉放进嘴里,然后就盖住大衣躺在床上,嘴里发出啧啧声说:“真香啊!”


儿媳妇实在看不下去了说:“你到底为什么啊?你给我吃,你不吃,我就都倒了。”可白方礼却说:“你不知道,我的肚子就是个无底洞,吃多少都没个饱,吃多了浪费。”


白方礼一天最高兴的时候就是晚上回家数钱。一角、五角、一元能反复数好几次,等攥够数了就把钱存到银行里,他说:“钱存银行里,支援国家建设。”


有一次他蹬三轮回来,恰巧碰到孙子要回中专学校读书,就拿出了100元给孙子,叮嘱他在学校好好学习,而这竟是白方礼唯一一次给孙辈钱。


也许是蹬了一辈子三轮,受了一辈子的累,节俭朴实成了白方礼的底色,他把自己的物质生活压榨到了最低点。但有两件事白方礼却毫不“吝啬”,愿意花钱。


第一件事就是老家里来人了,不管别人是来天津看病就医,还是旅行结婚,他都会很大方,邀请别人住在家里,并且一大早就会去买油条豆浆回来。


第二件让白方礼大方的事,就是在孩子们的学习上。家里孩子但凡是买本、买笔,他绝不“吝啬”,总是把钱给得足足的。老家侄子考上了天津大学,但因为家里穷,拿不出学费,白方礼听说后,二话不说就资助了他,大学几年的学费生活费他全包了。


1974年,61岁的白方礼退休了,退休之后每个月都有固定的退休金,子女都觉得劳累一生的父亲终于可以停下来,休息一下安享晚年了。可白方礼根本不是一个能闲得住的人,他总想找点活做,多挣一点钱存进银行里。


很快白方礼就去一家油漆厂做工补差,干活虽然辛苦,可他觉得参加工作可比闲在家里等儿女养有意义多了。在油漆厂一干就是8年,后来觉得还是蹬三轮更适合自己,就又重操旧业。


近70岁的年纪又骑上了他那三轮车,开始从事个体三轮客运。每日里早出晚归、辛劳奔波,攒下了一些养老钱后,准备落叶归根,回老家安享晚年。


4、古稀之年投身助教,三轮车里承载着梦想


1986年,白方礼在河北老家的一个姊妹过世了,他回去参加葬礼。

在老家待的这几天,他发现村里的半大孩子要么在田里帮忙干活,要么在村里疯跑。他就很疑惑:这个时节既不是周末,也不是放假,怎么这些孩子都不去上学呢?


问了亲戚他才知道,这些孩子都是因为家里穷,才上不起学的孩子。在这些孩子身上他仿佛看到了童年的自己,孩子们奔跑在村里的身影深深的刺痛了老人的心。

    


三天后,白方礼从老家回到了天津。回来后,他好几天都睡不着觉,一闭上眼脑子里都是村里那些上不起学的孩子们。白方礼心想:家乡那么贫困,就是因为庄稼人没知识,可现今孩子们仍然上不了学,难道还要让家乡一辈辈穷下去?


终于,白方礼做了决定,不能让的遗憾留给下一代,他召开了家庭会议,宣布:将自己这些年攥下来的5000余元养老钱全部捐给老家学校,让村里的孩子们上学。


要知道我国1987年4月才发行了50元、100元面值的人民币,这5000余元,可是白方礼高一脚低一脚挣得血汗钱。


这个决定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对,他们觉得老人年纪大了,将来用钱的地方多着呢!可是面对家人的反对,白方礼说:“这事就这么定了,你们是赞成还是反对都一样,我主意定了,谁也别插杠了!”


家庭会议就这样不欢而散,可家人还没从老人的决定中缓过劲时,74岁的白方礼又做了一个决定:重新蹬起三轮车。这一次白方礼想的不再是多挣钱存入银行,而是如何多挣钱,让更多没钱的孩子能有上学的希望。


自此之后,白方礼无论刮风下雨都会6点多出车,晚上7、8点钟回家。他给自己规定了每月收入1000元的指标,这样平均到每天就是必须收入30多元,如果当天目标没完成,就不回家。


为了挣到更多钱,他披星戴月的干,别人嫌钱少、嫌活脏,不肯干得他都干,饿了就啃馒头喝白开水,累了就躺地上,盖着帽子休息会。


他曾因夏天太热中过署,冬天路滑摔过跤,甚至还有一次发高烧,吃了药后继续出车,蹬着蹬着睡着了。


没人知道是,当时年事已高的他,经常会憋不住小便,以至于大冬天,棉裤总是湿的,可他却不在意,垫上几块布照样拉活挣钱。


有一天,晚上已经八九点了,白方礼还没回家,这可让家里人急坏了,害怕老爷子出事,出去到处找,跑遍了老人拉活长待的地方,也没有找到,子女们只能在家里等,直到凌晨3点多,他才一身是汗的回来了。


原来这天他接到了一个好活,把一车货从天津站拉到杨村,60多里路,人家给60块钱。就这样为了这60块钱,他走走停停,一来一回蹬了100多里路,他却高兴的说:这次是我赚钱赚的最多的一次。


生活上白方礼更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了。


看到别人把吃剩下的馒头丢掉,他就捡起来吃,一起等活的人就问他这样不苦吗?白方礼说:“这有嘛苦?这馍是农民兄弟用一滴一滴汗换来的,人家扔了,我把它拾起来吃了,不少浪费些么!”


更是没有给自己添置过衣服,全身上下没有一件是新的,子女给他买的新衣服、新鞋子,转眼他就送给贫困学生了,他说:“我从头到脚、从里到外的穿戴,没有一件是花钱买的,今天捡一件,明天捡一件,捡的多了就配套了。”


每天回家白方礼都会把蹬车挣到的钱仔细清点好,在小本子上记好账,他常念叨着:等攥够了钱,就捐出去。

    


人活七十古来稀,本是颐养天年的年纪,白方礼却这么拼命。子女们心酸不已的同时也承受着来自外界的巨大压力。


外人看到白方礼都以为他是个无儿无女的孤老头,每次子女劝他,白方礼都说:“你甭管,别惦记我,我挺好的。我这样活着,我觉得特别自在。”

“我没文化,又年岁大了,嘛事干不了了,可蹬三轮车还成……孩子们有了钱就可以安心上课了,一想到这我就越蹬越有劲……”

"我是老劳模,嘛事就得多为国家做点事,多做点贡献……"


5、开起支教公司,帮助更多贫困学生圆梦


1994年的一天,他把挣来的3000元钱捐给了贫困学生,学校领导说要代表全校300余名贫困生向他致敬。


当时已经81岁高龄的白方礼一听这话,神色立刻就凝重了:“现今家里缺钱上学的孩子这么多!”他想:光一个学校就300个贫困生啊!靠我一个人蹬三轮车挣的钱,救不了几个娃!何况自己也老了,这可怎么办?


白方礼觉得自己的力量实在是太小了,于是他开始琢磨怎么才能挣到更多的钱,来帮助更多的贫困学生。


经过一夜的思考,81岁的白方礼又做了一个惊人之举,他把老家的两间老屋给卖了,又到银行贷了款,办起了一家专注于教育公益的公司。

天津市的领导听说了他的善举后,专门给他在天津站广场上划了一片地,就这样全国唯一一家支教公司:天津白芳礼支教公司,正式开业了。

    


开业的第一天,作为“董事长”的他就明确的对员工说:“我们办公司要规规矩矩挣钱,挣来的钱不姓白,姓教育,所以有一分利就交一分给教育,每月结算,月月上交。”


与其说这是个公司,还不如说是一个几平米的临建售货亭和一辆流动板车,车上挂着一个横幅上面写着:白方礼支教公司食品服务部流动车。公司经营着糕点、烟酒和水果,方便南来北往的旅客。


别看这个售货亭不起眼,但在它上方却挂着一副由南开大学赠予的匾额,上书"无私资助志在其才"。就这样白方礼助学的善举传开了,各单位的表彰接踵而来。


公司发展也越来越好,由开始的一个摊位,发展成十几个摊位,效益最好时,除去成本、工钱和税,还余1万多元的利润。


也行你觉得白方礼该歇歇了吧!不,他却不闲着,把公司交给别人打理,自己依旧出去蹬三轮车,去完成他给自己定的每月1000元的目标。

他说:"想想那些缺钱的孩子,我坐不住啊!我天天出车,24小时待客,一天总还能挣回二三十块。别小看这二三十块钱,可以供十来个苦孩子一天的饭钱呢!"


为了方便在车站拉客,再加上晚上还想多卖些东西挣钱,白方礼干脆住进了这个铁皮小屋里,两摞砖头上放着一块木板,薄薄的旧大衣往上一铺,这就是他的"家"了。

这一住就住了6年,直到市政府开始整改城市环境,出台了拆除违章建筑的政策。


白芳礼没让政府为难,积极响应号召,亲自拆掉了这座居住了多年的家,也拆掉了公司的十几个摊位,但他又去了偏远地方,用拆开来的编织袋和几根木杆,搭建了一个只有半人高的窝棚,这就是白芳礼最后的家。


6、捐钱是最幸福的事。


白方礼最高兴的时候,就是每个月去学校送钱,每次都骑着三轮车亲自去,送完钱后就会喜气洋洋的说:“这个月的任务又完成了。”


有记者采访他说:“你希不希望当初你资助的这些学生,将来能够回来给您养老?”

白方礼说:“我呀,我不那么想,就是我自己儿女我还不那么想呢!他享他的福,我享我的福。”


“那你觉得你现在这是在享福吗?”

“享福,这个享福我得说一下,个人愿意走这一步,怎么想的,怎么完成的,这就是享福。”


白方礼老人从来没有觉得自己做的这件事是辛苦的,他觉得尽自己的力量,让更多贫困的学生上的起学,就是在享福。


7、有国才有家,学生是国家的希望


有一次耀华中学的徐老师带着学生来看望白方礼,学生问白爷爷为什么捐钱时,白方礼说:“我呀,我是先有国再有家。”


当时就连老师都不太懂他的意思,这不就是一句大口号吗?直到2000年元旦,徐老师和学生们才真正地懂了老人的话。


这天元旦,学生们去白爷爷一起过节,大家提议一起照张合照留作纪念,白方礼特意刮了胡子,穿上了他唯一一件整洁的外套,外套上挂着属于他的荣誉——各种胸章和校徽。


有人提议在法国人建造的万国桥拍照,白方礼不同意,他说:“不照,那是外国人修的,你们要好好学习,这个世纪钟是咱们中国人造的,咱们把它照上,我就是要叫你们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贡献,造出比外国人造的更好的东西。”

    


"我这样一大把年岁的人,又不识字,没啥能耐可以为国家做贡献了,可我捐助的大学生就不一样了,他们有文化,懂科学,说不定以后出几个人才,那对国家贡献多大!"


这就是白方礼,他把助学当成了事业,当成了信仰,当成了一生的追求。


8、蜡烛燃尽,虽死犹存


年纪越来越大的白方礼,身上的病况也出现得越来越多,慢慢地蹬不动三轮车了,可他还是想压榨出自己最后一点亮光,去照亮孩子的读书梦。


骑不动了,他就在车站帮人看车,一分一分的挣,一分一分的攒,可是他的身体真的坚持不下去了。2001年冬天,下了一夜的雪,刮了一夜的风,地面上结了一层冰,88岁的白方礼颤颤巍巍的蹬着他那辆破旧的三轮车往耀华中学赶。


骑了一个多小时,头发、眉毛、胡子、衣服,全是一层冰渣的白方礼走进了办公室,徐老师一下子说不出话了,问:“这么冷的天,你干嘛来了。”白方礼老人说:“我等不及了,刚领了工资,我给学生们送来。”


他从怀里颤颤巍巍地掏出了一卷折叠好的钱,有零钱,也有整钱,叠得整整齐齐,总共是521.21元,他有些愧疚地说:“我老了,干不动了,以后可能不能在捐了,这应该是我捐的最后一笔钱了。”


白芳礼终于"老了",他捐出了最后一笔钱,这时的他已经无力再蹬三轮车,也无力再经营他的支教公司,白芳礼终于可以休息了。


老人生命的最后几年时光里,终于不用在外奔波劳累,终于过上了几天清闲的日子,每天和他作伴的是一台收音机和一只活泼可爱的小黄莺。人生道路上已经时日不多的白方礼,依旧固执地把每个月的退休金全额捐出。


当他躺在病床上接受记者采访时,总是无比坚定地说:“自己是幸福的,最高兴的事就是捐钱,就是往外拿钱,钱没有,人有用。”


被他资助过的学生去看望白爷爷,这时的白方礼已经不太清醒了,他高兴地给孩子们说:“我昨晚做了个梦,我又开发了大剧院,又弄了大市场,有好多钱,都送给学生。”


这些年白方礼捐款超过了35万元,资助了300多个贫困学生。他那破旧的三轮车托起的是这300多个孩子的未来和希望。

    


2005年9月23日凌晨5点,天已微亮,白方礼老人永远地走了,他把所有的爱都给了上不起学的孩子们,只留下那条特殊的红色绶带。

上面缀满了孩子们的校徽,南开大学、天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一个个学校的名字,既是这些孩子们的未来,也是白方礼最为自豪的奖章。


灵车从医院出来,又返回他的家,然后又在市内绕了一大圈。就为了让他再看看自己的家,再看看那辆三轮车和走过无数次的大街小巷。人群里有人失声痛哭,有人强忍着,眼泪在眼眶中打转,一步一步走着,多走一会儿,多送一会儿。一位老大娘指着挂在车头的照片,带着哭腔说:“瞧,又在数钱了,攒够了还是要给学生们送去。”


那一刻,天津一座城,在送别一个人。

那一天,万人出动,挤在灵车的后面,只是想为这个可爱可敬的老人送上最后一程。


后语:


白方礼老人在2004年,2005年,都获得了“感动中国”的提名,可两次都落选了,当全国人民都在愤愤不平,指责有“黑幕”时,白方礼老人却说:“我做这些事情,并不是因为想要获奖。”


2004年感动中国的人物有:


勤勤恳恳——牛玉儒;创造飞行奇迹——试飞员梁万俊;书写中国田径史——运动员刘翔;缉毒英雄——明正彬;一身正气“女神警”——任长霞;临危受命外交官——孙必干;

捐肾救母——田世国;甘受清贫青年志愿者——徐本禹;“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家——袁隆平;用良知揭开真相的医生——桂希恩。


这些人无疑都是将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后,其中的一些获奖者只不过是在尽职尽责地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他们可以称之为‘杰出’、‘模范’、‘突出’,但不是‘感动’。

    


白方礼的两次落选之所以让全国人都这么愤愤不平,或许是因为他极端清贫朴素的生活,与他捐出的35万善款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才使人们麻木的神经受到触动;

或许因为他老迈的九旬之躯,与三百学子灿烂的笑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才使人们漠然的心湖荡起了波澜。


因为白方礼,社会知道了什么叫‘拳拳之心’,什么叫‘积小善成大善’,什么叫‘大爱无言’。白方礼老人让这个社会还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你从事的职业多么卑微,只要你竭尽全力去爱,去奉献,你都会变得高贵,受人爱戴。”


令人欣慰的是,2008年3月13日,白方礼去世3年后,在46家网络媒体联合主办的首届"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中,在这个没有奖品、没有奖金、没有颁奖晚会的网上评选中,他终于"感动中国"。


当初的孩子们如今早已成人,白方礼播下的种子,也早已成长为参天大树。

老人虽然已经走了17年了,可是他蹬车助教的故事依旧被人口口相传,他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精神也依旧感染着每一个人,他似乎早已远去,却又像从未离开。




文章分类
百科问答
版权声明:本站是系统测试站点,无实际运营。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Xo@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