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70

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文化遗产有哪些类型)

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文化遗产有哪些类型)

06-06 16:07 1次浏览

文:逍遥哥

各位茶友,

你觉得以下这20项里,

哪些有资格进入国家非遗?

一、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相对,合称“文化遗产”。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达、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公约》所定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

1. 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2. 表演艺术;

3. 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

4.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5. 传统手工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

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

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

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传统体育和游艺;

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第六条规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申报项目,是应是具有杰出价值的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或文化空间;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具有典型意义;或在历史、艺术、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及文学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具体评审标准如下:

具有展现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的杰出价值;

扎根于相关社区的文化传统,世代相传,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具有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作用,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出色地运用传统工艺和技能,体现出高超的水平;

具有见证中华民族活的文化传统的独特价值;

对维系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因社会变革或缺乏保护措施而面临消失的危险。

二、茶类的非遗有多少?

目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中与茶相关的项目有45项。其中,与茶相关的制作技艺共42项,大体可分为凉茶(3项)、绿茶(15项)、花茶(4项)、黑茶(10项)、白茶(1项)、红茶(4项)、乌龙茶(3项)、其他(2项);与茶相关的民俗共3项。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中,与茶有关的项目主要分布在传统技艺、民俗两个门类中,包括茶的制作技艺、茶俗茶艺等。

诸位看看,这是不是有点单薄?不是数量,而是内涵。还远远不能展现华夏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三、茶里,还有2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1.古茶脉:人类最古老的文化茶脉。

茶马古道?不过是古茶脉的一小部分而已,属于古茶脉的对外贸易与交通运输。国际茶叶贸易?最早起源于古茶脉。丝绸之路?与古茶脉有着莫大的关联。

古茶脉诞生至今超过3000年,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茶文化中心,是世界茶文化的历史源头和文化基础,是华夏茶树种植和饮茶生活方式的早期传播中心,是古代茶马古道和茶叶国际贸易的重要起点之一,是唐代陆羽煎茶法的历史基础,是西汉、魏晋、唐朝、宋朝等各时期的著名茶文化中心之一,是人类文明史上极为重要的伟大茶文化体系,是人类历史上极其罕见的伟大文化奇迹。

古茶脉,是人类茶文明里自商周至宋末的二千余年古老茶文化体系和特定历史概念,以华夏西南地区(云贵川渝)的茶树发源地和茶饮传统为基础的,以古代巴蜀之国(今四川重庆一带)为地理中心和早期茶文化中心的,涵盖种茶、制茶、饮茶方式及比屋之饮茶风传统文化等的综合茶文化传承体系,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茶文化中心,是全球唯一的二千多年世界级茶文化体系,是世界茶文化的起源之地。

2.成都茶文化中心,人类最古老的茶文化中心。

成都,你咋那么老?自春秋末期蜀王筑城建都开始,到秦灭蜀国后设立蜀郡,有确切史料记载的“成都之城”就此开启。公元前311年,秦国派遣张仪、张若在前蜀王都邑,按咸阳建制修筑了成都历史最早的城墙,先后筑建成都大城和少城,距今2300年之久。

而成都建城之前,巴蜀已是中国茶叶主产区。到了汉朝、魏晋时期,成都已经是全国茶文化的主要输出地,影响极为深远。到了宋朝,宋茶税占国家税收的10%,而四川是宋朝最大的茶产区。

成都茶文化中心,指的是人类茶史上形成的以成都地区为核心的茶文化中心,代表着华夏周朝、汉朝、魏晋时期的全球茶文化中心,以及唐宋的茶文化中心之一;代表着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5世纪的全球茶文化高峰。

成都茶文化中心,是四大世界级茶文化中心之一,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茶文化中心,作为蜀茶脉的核心是世界茶文化的起源之地。成都,代表着萌芽期到起源期(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420年)的茶文化高峰。

3.西汉蜀茶法,人类的首次标准化饮茶法。

蜀茶法,又称煮茶法、煎茶旧法,人类五大主流饮茶法之一。将干茶叶煮汤,佐以盐、姜、桂、橘皮、薄荷等物,煮而饮之。蜀茶法为煮茶法的升级版本,固定而成标准化的煮饮方式,为华夏汉代与魏晋时期的主流饮茶方式,是唐代陆羽煎茶法的基础。

流行时间:约公元前2世纪—公元8世纪,约西汉至中唐,约1000年。

西晋杜育《荈赋》:“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

唐代陆羽《茶经》:“两都并荆俞间,以为比屋之饮……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

宋代苏轼《试院煎茶》:“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

宋代苏辙《和子瞻煎茶》:“煎茶旧法出西蜀,水声火候犹能谙。”

印度还部分遗留有中国西南传过去的蜀茶法。

4.曲水流觞,古老的文人雅士饮茶雅集传统。

曲水流觞,是中国古代汉族民间的一种传统习俗,后来发展成为文人墨客诗酒唱酬的一种雅事。每年农历三月三,在郊野的弯曲水流旁,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意为除去灾祸不吉。这种传统历史非常古老,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初年,据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昔周公卜城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诗》云'羽觞随流波'。”

而“曲水流觞”的典故出处,闻名于王羲之。王羲之《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公元353年的三月三,晋代贵族、会稽内史王羲之偕亲朋谢安、孙绰等42位高官名士,在兰亭修禊并举行饮酒赋诗的“曲水流觞”活动,引为千古佳话。王羲之为诗集作序,并挥毫作书,写下了举世闻名的《兰亭集序》,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曲水流觞,早期是饮酒的,于魏晋南北朝期间转变为饮茶。此后,曲水流觞逐渐演变成为三月三饮茶的传统习俗,成为传承久远的文人雅士饮茶雅集传统。

5.南朝宋的皇室御茶园,最早文字记载的古老御茶园。

约一千六百年前,南朝宋山谦之《吴兴记》曾记载:“乌程县西二十里,有温山,出御荈。”这不是中国最早的贡茶,也不一定是最早的贡茶园,但却史载最早的皇室御茶园。

乌程即今浙江湖州,曾是东吴国主孙皓任乌程侯时的领地。晋代陈寿《三国志·吴书·韦曜传》:“曜饮酒不过二升,皓初礼异,密赐荼荈以代酒。”约公元270年,吴主孙皓与韦曜等群臣欢宴时,便赐予此地茶叶“以茶代酒”,成为千古佳话。

南朝宋(420年—479年),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一个朝代,是正统王朝,是南朝中存在时间最久、疆域最大的朝代。南朝宋曾经涌现了一批文化大家,如谢灵运、祖冲之、陶弘景、裴松之、刘义庆、鲍照、范晔、沈约、颜延之、何承天、宗炳、谢庄等,文化繁盛,影响深远。《世说新语》《后汉书》《三国志注》等著名典籍均诞生于这一时期。

6.中国茶道思想,人类首次形成的以茶为视野的思想哲学。

《茶道之书》有言:“茶道,又称茶道哲学,是指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础,以华夏道释儒文化为核心,对茶的精神层面进行探索,从而形成的以茶为中心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及相应法则组成的哲学体系和综合文化体系。”

唐代茶道思想具有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阴阳协调、大道至简、逍遥随心、清静无为、虚寂、淡泊、仁和中正等内涵特点,已经形成了鲜明而独特的茶道价值观体系与哲学理念,也已经具备了茶美学理念、行为规范与生活方式等内涵,这是人类有史以来首次形成的人类茶道思想哲学。

后世无论是华夏的宋代点茶流派、各代禅茶流派、晚明隐逸流派,还是日本的“和敬清寂”禅茶道、煎茶道,或者韩国的茶道茶礼,都源自于唐代茶道思想精神。

7.唐代五大茶道流派,奠定千年茶道格局。

中国茶道思想的成熟,是以唐代茶道思想为标志的。而人类茶道哲学的形成,是以唐代陆羽《茶经》为标志的。

唐代茶道流派分为五类:文人雅士流派、禅茶流派、道茶流派、儒茶流派、皇室宫廷流派。人类茶道思想诞生于华夏道释儒文化与茶的融合,但是各个流派却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及追求。

其中的前四种均是追逐茶道思想精神的。而唐代宫廷流派则趋于奢华与精致,已经走向了另一个方向。作为平民阶层的饮茶者,则不追求精神层面,而是作为饮食习惯存在,更多的把饮茶作为解渴、去腻、馋味之用。

8.唐代煎茶法,唐代的主流饮茶法。

煎茶法,特指唐代陆羽煎茶法,人类五大主流饮茶法之一;出自陆羽《茶经》,为唐代的主流饮茶方式。流行时间:约公元8世纪—10世纪,约中唐至宋初,约200年。

其方式源自蜀茶法,但只加盐,不加任何其它调味料。其法极为讲究,流程严密,煮饮精妙,为人类饮茶方式之巅峰。日本弘仁茶风,就源自唐代煎茶法。

9.江南茶文化中心:人类茶文化的巅峰。

伟大的春秋战国时期,种下了精神种子,在魏晋与南朝的剧变时刻,产生了令人惊叹的奇幻融合。文化之花开始盛放,自然之韵渗入灵魂。得益于这个堪称人类文化奇观的时代,茶文化汲取了无数年的文化滋养与自然启迪,得以微开轻绽于温润的江南空气中。当巍峨的大唐气韵开始弥漫天宇,浩瀚无匹的豪气也充盈唐人的胸腔。茶之花,从此盛开,香动人间。

如果说茶之起源的古茶脉孕育了巴蜀茶文化中心(成都茶文化中心),那么茶与主流文化在江南的相遇及交融,则催生了江南茶文化中心,直至成为世界茶文化之巅。

江南茶文化中心,指的是人类茶史上形成的以江南地区为核心的茶文化中心,代表着华夏魏晋、隋唐、宋代及明代时期的全球茶文化中心;代表着公元3世纪到17世纪的全球茶文化高峰,具有世界级的历史文化影响力,以及无以伦比的历史贡献;更因为代表着人类茶文明第一、第二次高峰期的唐宋的茶文化巅峰,代表着世界茶文化之巅,被誉为人类茶史上最伟大的茶文化中心。

10.唐朝三月三茶宴,形成千年茶宴雅集风俗。

继东晋王羲之的曲水流觞之后,在四百多年后的唐朝,形成了独特的三月三茶宴雅集传统。官终衡州刺史的大唐官员吕温(772年~811年),就曾于三月三茶宴之后,撰写极具代表性的诗序《三月三日茶宴序》:

“三月三日,上巳禊饮之日也。诸子议以茶酌而代焉。乃拨花砌,憩庭阴,清风逐人,日色留兴。卧指青霭,坐攀香枝。闻莺近席而未飞,红蕊拂衣而不散。乃命酌香沫,浮素杯,殷凝琥珀之色,不令人醉。微觉清思,虽五云仙浆,无复加也。座右才子南阳邹子、高阳许侯,与二三子顷为尘外之赏,而曷不言诗矣。”

茶宴,以茶为主题的雅集、聚会、品鉴及论道的特定行为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活美学及文化传统,进而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茶宴文化体系。

11.清明茶宴,史载最早的大型皇室年度茶宴。

唐朝皇室每年春季举办盛大的清明茶宴,招待群臣,并赐茶皇亲近臣、功臣文士。遂于顾渚山设贡茶院贡焙,采焙首批阳羡茶与紫笋茶,并于清明前飞骑送至长安城。

唐代李郢在《茶山贡焙歌》曾言道:“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时须及清明宴。春风三月贡茶时,半夜驱夫谁复见。”

12.唐代茶歌,千年综合艺术演绎形式。

唐代茶歌是蕴含独特文化内涵的独特文化表现形式。包含了传统口头文学、语言、音乐等形成的综合艺术演绎形式。唐代茶歌,是中国茶文化的一朵奇花,类似于唐代诗歌,却又有着不同之处;相比于诗歌,它具有更加口头化和强烈韵律的表达方式,既可以作为文学体裁,又可以作为民间艺术歌曲。

在此以唐代诗僧皎然的两首饮茶歌为例:

《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饮茶歌送郑容》

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名藏仙府世空知,骨化云宫人不识。云山童子调金铛,楚人茶经虚得名。霜天半夜芳草折,烂漫缃花啜又生。赏君此茶祛我疾,使人胸中荡忧栗。日上香炉情未毕,醉踏虎溪云,高歌送君出。

13.大唐贡茶院,大型皇室御茶园形成的千年文化传统。

公元770年,大唐贡茶院成立,负责督造唐代贡茶紫笋茶、阳羡茶。《元和郡县志)记载:“长城县,顾山在县西北四十里,贞元以后,每岁以进奉顾山紫笋茶,役工三万,累月方毕。”

自大唐贡茶院成立,大型皇室御茶园形成了官方制度化,从而开启了独特的大型御茶园文化传统,此后各朝代延续了一千二百年之久。

14.宋朝北苑御茶园,唐代大型贡茶文化传统的继承者。

继大唐成立大型贡茶院之后,宋朝也成立了大型皇室御茶园:北苑御茶园。

北苑御茶园,起源于五代十国时期,由当地茶园主将茶园献给闽太祖王审知(五代十国时期闽国开国国王,909年—925年在位)作为皇家茶园。到南唐时期(937-975年),建州皇家茶园由“北苑使”(内廷公使)负责管理,史称“北苑茶”。南唐归宋后,宋太宗于977年将北苑茶园钦定为官焙御用茶园。

宋代点茶法和北苑御茶园,推动着宋代饮茶生活方式与美学流行至广,至今仍然在影响着这个世界。其不仅仅是物质遗产,更是蕴含着无比丰厚的文化遗产。

15.宋代点茶法,宋代的主流饮茶法。

点茶法,特指宋代主流饮茶方式——点茶法。如果说煎茶法是煮汤投茶,那么点茶法就是以水注茶粉、多次点注而持续搅拌。流行时间:约公元10世纪—14世纪,约宋初至明初,约400年。

其法不加盐和任何调味料,其法极为精妙、精细,亦为人类饮茶方式之巅峰。日本茶道的抹茶法就源自宋代点茶法。

16.西园雅集,影响千年的文化传统。

在历史上,可与王羲之笔下“兰亭雅集”相媲美的著名高雅聚会——“西园雅集”,就发生在北宋。西园雅集,主友16人,共聚西园,茶、琴、诗、画、石、书,风云际会,风雅无边。其会,除苏轼为文坛泰斗之外,苏辙、黄庭坚也是风头正盛的主角之一。

李公麟作《西园雅集图》记之,米芾为此图作记云:“水石潺湲,风竹相吞,炉烟方袅,草木自馨。人间清旷之乐,不过如此。嗟呼!汹涌于名利之域而不知退者,岂易得此哉?"

至今,仍有许多饮茶聚会称为“雅集”,就是传承自西园雅集。

17.蒸青绿茶工艺技术,传承至今的最古老制茶法之一。

蒸青绿茶工艺技术,是人类最古老的主流制茶法之一。

最早出现的绿茶是蒸青绿茶,最晚诞生于西晋,盛行于唐宋,在人类茶史上功勋卓著。西晋、唐朝、宋朝,主要饮用的都是蒸青绿茶。西晋杜育《荈赋》:“惟兹初成,沫沈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唐代陆羽《茶经》记载:“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

而在更早的西汉时期,汉皇室已经开始使用茶芽,作为可以保存并长途运输的茶叶,必然是经过严格制茶工艺所制成的。虽然未有文字记载,难以明确其制茶工艺是晒制、蒸青、炒青?但是作为传承有序的制茶工艺,既然流行于魏晋的是蒸青绿茶,那么西汉时期的主流茶叶最大可能就是蒸青绿茶。

所以从西汉皇室起计,蒸青绿茶工艺技术的诞生已超过2150年。至今,蒸青绿茶工艺仍然流传于世。

18.炒青绿茶工艺技术,千年主流制茶法。

炒青绿茶工艺技术,是千年以来最重要的制茶法。而明确文字记载的炒青绿茶工艺,至今已超过1200年。

如今的主流绿茶是炒青绿茶,最晚诞生于隋唐,而盛于明代,传承至今。唐代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沏下金沙水。骤雨松风入鼎来,白云满盏花徘徊。”这是关于炒青绿茶的史上最早文字记载。

《西山兰若试茶歌》是史上最早描写炒青制茶的诗篇。其首次记录的炒青制茶工艺,是人类制茶技术史上的重要进步与成就,可以说此诗就是一篇重要的茶学文献,具有珍贵的学术价值和历史地位,堪称人类茶史上的重要一页。

19.雅文化,传承千年的东方生活美学。

雅文化,是对于华夏文人雅士的高雅生活文化艺术的简称。雅文化,盛行于唐宋,是传承千年的东方生活美学。雅文化,巅峰于宋,包含了著名的宋人四艺:点茶、焚香、插花、挂画,但不止于宋人四艺。

宋代以雅文化著称。雅文化,蕴之以精神,藏之于文化,形之于风雅,源自于周朝,萌芽于魏晋,成型于唐宋,尤以宋为极。

宋代雅文化是绵延一千多年逐步形成的华夏生活美学与生活方式,最为著名的是:诗、词、琴、棋、书、画、点茶、焚香、插花、挂画等,而宋代茶道思想与茶美学就是雅文化的内核之一,宋代的茶宴雅集就是雅文化的最佳载体。

“点茶、焚香、插花、挂画”,被宋人称为生活四艺,是宋朝文人雅士追求雅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四艺通过味觉、嗅觉、触觉及视觉,体验优美的生活艺术,展现自然之美、文化之美、艺术之美,是东方美学的标志性外在表现,是蕴含文化涵养与艺术境界的优雅生活方式。

宋代雅文化传入日本后,成就了日本传统三雅道:茶道、香道、花道,还有茶室里的茶挂。

20.明朝瀹茶法,传承至今的明朝主流饮茶法。

瀹(yuè)茶法,又称泡茶法。特指将干茶叶置于壶中,倒入沸水,顷刻倒出,不使长期浸泡,不加盐及它物。流行时间:约公元14世纪至今,约明初至今,约700年。

其法源自隋唐,脱胎于痷茶法,以简便著称而流传民间至广。为明朝主流饮茶方式,后传至今。

泡茶法,当今的饮茶方式就称为泡茶法,传承自明朝瀹茶法,也称为瀹茶法。当下的饮用方式多样化:一是最具瀹茶法传承的工夫茶饮用方式;二是过滤壶饮用方式,先泡后隔开;三是投茶入壶杯,直接饮用。

如今全球饮茶方式众多,但瀹茶法依然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

逍遥哥,茶文化学者。《伟大的茶》大型茶文化著作系列首批完本四部茶书:《人类茶简史》、《问茶记:照亮人类文明的茶史巨星》、《茶道之书》、《茶的核心思想》,均拥有完整的著作权,已申请官方版权登记,即将出版。第五部茶书《史上最美茶诗》即将完本。

《人类茶简史》独家授权音频书,已于2022年4月6日起在“喜马拉雅”正式播出,欢迎收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wplhsf@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属于个人非盈利测试性网站,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wplhsf@163.com 投诉,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分类
百科问答
版权声明:本站是系统测试站点,无实际运营。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Xo@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