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158

AI大牛纷纷离职!2021大厂AI Lab现状盘点,网友:名存实亡

AI大牛纷纷离职!2021大厂AI Lab现状盘点,网友:名存实亡

  【新智元导读】2021 大厂 AI Lab 现状如何?网友总结了四个字,名存实亡。大多数人认为,国内像 BAT 等互联大厂的 AI Lab 面临最主要的现状便是定位不清,又要科研又要落地,处境尴尬。 

  2021 年各家大厂 AI Lab 的现状如何?

  「一句话,名存实亡。」

  具体怎么讲?

  评价机制、同行压力,研究也「内卷」

  提及国内顶级 AI Lab, 首先想到的便是三巨头 BAT。

  「达摩院半死不活、腾讯优图沦落为内部算法外包、百度 AI Lab 在 Andrew 离职后一蹶不振。」

  还有字节 AI Lab 直接变成业务中台。

  与国外 Deepmind、FAIR、Google Research 等实验室对标,国内大厂的 AI Lab 真实处境又如何?

  在百度研究院,研究员们仅仅是纯粹做研究,没有任何工程压力。

  考核就以论文数量和质量为 KPI。纯研究团队规模较小,采取小而精的模式。

  在腾讯,不仅只有 AI Lab,还存在很多 Lab。

  总体上说,他们研究方面虽然会明确发表多少篇论文作为 KPI,但是有很大的同行压力。

  新智元此前深度探访的腾讯前 AI Lab 主任张潼表示,「对于内部考核指标,其实还是相对比较宽松,主要会关注 paper 的发表和产品的应用。」

  阿里达摩院是以业务为导向的研究,不仅兼顾业务还得兼顾研究,相较于百度和腾讯,业务压力比这 2 家都大得多。

  再来看字节 AI Lab,网友表示,「纯粹挂羊头卖狗肉,算是业务压力比较小的业务部门。」

  总之,国内大厂实验室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评价研究员的机制」不够清晰。

  现在大厂不会再单纯去比较论文数量,而是以「影响力」为指标。

  论文数量不在仅仅是考核的指标,影响力也成为各大厂的评判研究员的标准。

  但是影响力却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最后还是依据引用量、论文数量、比赛奖项等标准。

  此外,内部的同行压力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比如有人一年 5 篇顶会,其他人就会使劲投,研究就逐渐变成了短平快的工作。

  BAT 这样顶级实验室正处于尴尬处境,同时国外 AI Lab 也面临着不小的压力。

  但不管怎么说,也是做出了许多划时代的工作。

  从 AlphaGo 到 AlphaZero,再到 AlphaFold,Deepmind 的成果每一次都是学术界「海啸级」存在。

  前段时间,Deepmind 开源了 AlphaFold2,并公布 98.5% 的人类蛋白质结构全部预测出来!

  不仅如此,研究人员还将其做成了数据集,全部免费开放。

  还有 Open AI 的 GPT-3 在 2020 年可谓是红极一时,能写小说、与人聊天、还能下象棋等,被冠以最「全能」语言模型的称号。

  Google 的语言模型 Transformer 和 BERT,在产生巨大学术影响的同时也优化了搜索和机翻体验。

  至于 FAIR,一直凭借 PyTorch 稳坐深度学习框架宝座,这期间暂未有引爆学术界的研究成果。

  反思国内大厂,「不缺钱也不缺人,缺的是有远见的领导者,无畏的决心和健全的 AI 工业体系。」

  正如一位网友的经典总结,

  「简单来说,大厂需要的是大牛的光环,大牛需要的是大厂的经济回报和数据资源,一旦不匹配的就会好聚好散。」

  大牛的光环没了,大厂的未来何在?

  AI 大牛纷纷离职,网友道真谛: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

  「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

  其实,大多大厂 AI Lab 开始会打着「不做业务,只做基础研究和技术积累」的旗号。

  而事实呢?

  对于高层/资本家来说,时间一长看到自己付出的投资并未得到回报,还面临着落地,竞争对手等内外界多方面的压力,就容易产生动摇。

  对于许多科学家们来说,学术首位。

  当两者冲突无法调和的时,互联大厂这些 AI 大牛、首席科学家们离职再正常不过了。

  最新的消息便是,字节跳动 AI Lab 总监李磊离职加入 UCSB!

  现在,字节已有 2 位资深计算机科学家离职!

  AI Lab 总监李磊入职四年,论文引用量 3000 多次,2021 年离职,入职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UCSB)。

  马维英任字节 AI Lab 主任三年,2020 年离职加入清华大学。

  滴滴:叶杰平加入滴滴五年,领导滴滴 AI Labs 两年半,曾带领团队推进滴滴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计算机视觉的研发。

  2020 年离开滴滴,「希望去探索 AI 在其他领域的可能性。」此后,加入贝壳找房,担任技术副总裁。

  腾讯:张潼 2017 年出任腾讯 AI Lab 主任,2019 年加盟创新工场,兼任科研合伙人,并出任港科大和创新工场联合实验室主任。

  百度:2017 年痛失两名大将!「时代的眼泪」

  图为吴恩达与林元庆一起向记者介绍百度 AI 技术,2016 年

  吴恩达(Andrew Ng):Google Brain 项目创始人,2017 年从百度研究院院长卸任,出任 Woebot 公司董事长。

  林元庆;深入学习实验室主任,百度曾喊出”做成国内最大深度实验室”口号,2017 年离职, 创立行业 AI 解决方案公司 Aibee。

  可见,大牛们离职后大多加入高校或工作室,对 AI 研究始终不离不弃。

  科研人员回流学校这一趋势表明,即使是做 AI 研究,「也该把求职目标放在学校上,而不是觉得工业界 Lab 能作为永远的家。」

  也有少数像叶杰平这样的加入另一家公司,留在业界继续攻克业务技术升级。

  AI Lab 定位失败?

  许多网友认为,对于目前名存实亡的国内 Lab,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对自身定位不清晰。

  商汤一位高级算法研究员表示,

  核心矛盾:国内各大厂对 AI Lab 的定位不清晰。

  现状:定位不清,内外界压力大,夹缝中求生存,又要科研又要落地,处境尴尬。

  有位网友认为,「时间再次证明,国内靠谱的研究院只有 MSRA 一家。」

  「我们又一次荒废了巴别塔。但也埋下了光荣和梦想的种子。」

  

  对于 2021 年各家大厂 AI Lab 的现状,你怎么看?

  参考资料: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76541860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76541860/answer/2034696027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76541860/answer/2033466285


来自: www.163.com

服务器评测 http://www.cncsto.com/ 

服务器测评 http://www.cncsto.com/ 

站长资源 https://www.cscnn.com/ 

 


文章分类
后端
版权声明:本站是系统测试站点,无实际运营。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Xo@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