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145

OPPO的长期主义在哪?

OPPO的长期主义在哪?

  文/王思原

  来源:财经新知(ID:caijingxinzhi)

  两年前,就应该想到 OPPO 会去造车。

  2019 年 5 月,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宣告成立。彼时还未刮起“电动热”,也很少有人关注到智能硬件厂商们已经在汽车领域蠢蠢欲动。

  直到 2021 年 3 月 30 日,小米雷军宣布拿出 100 亿美元造车,这才将手机厂商造车推向高潮。

  随后华为在 4 月的上海车展上发布赛力斯华为智选 SF5,并且在发布会后直接上架华为商城接受预定。

  如今,有媒体报道称,OPPO 集团正在筹备造车事项。据说 OPPO 造车计划的推动者是创始人陈明永,有消息称其已经开始在产业链资源和人才方面摸底、调研。

  虽然目尚并未正式官宣,但从此前 OPPO 传出的种种汽车领域布局以及其他友商纷纷官宣造车的动作来看,OPPO 造车,似乎已是箭在弦上。

  事实上,智能手机市场早已进入紫海,即便有 5G 加持短时间内也很难再有突破,所以在达到行业带来的天花板后,找寻第二增长曲线自然而然成了企业提高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

  但对于“本分”的 OPPO 来说,在主业增长见顶后,真的能走好接下的路吗?

  天花板见顶

  2016 年,OPPO 力压华为登顶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第一,此后 OPPO 的成绩一直在中国前三、全球前五的范围内波动。这对 OPPO 来说无疑是一份值得炫耀的成绩,但若以智能手机为核心,细看其中,就会发现端倪已经渐显。

  首先,国内乃至全球近些年智能手机行业发展趋势已经非常明显,除华为受到“非正常”待遇而被迫衰落外,苹果、三星、小米以及 OV 几个头部玩家的市场地位基本稳定,如无极端原因很难出现太大变化,且短时间内出货和市场份额波动对市场大格局也无太大影响。

  2021 年一季度,国内市场被华米 OV 及苹果瓜分,虽然华为出现腰斩式下滑,但五强格局依旧没被打破,而即便日后华为跌出五强,市场份额也大概率会被其他四家瓜分,很难再有新兴选手出现。

  在国际市场,苹果、三星、华为、小米、vivo、OPPO 几家占据大量市场份额,与国内市场情况相似,除华为外,其他头部企业已经稳固,且没有腰部企业,尾部企业也会被逐渐压缩生存空间,全新品牌基本不会有太大机会出现。

  也就是说,在这样的格局以及大背景下,包括 OPPO 在内的众多厂商,已经摸到天花板,智能手机市场短时间内很难再次突破。

  所以对于 OPPO 来说,想要继续壮大发展,无非两个方法,其一就是在市场份额上下功夫,其二就是扩展业务,从智能手机厂商过渡到智能硬件厂商,从手机系统过渡到智能生态。

  而在当下智能手机市场,一家没有自研芯片能力的智能手机厂商想要做到世界前列,几乎是天方夜谭,但自研芯片研发往往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这对于 OPPO 来说显然不是最优选。

  与其本本分分做手机,不如转行赚点外快,这似乎成了智能手机厂商们的共识,OPPO 也不例外。

  OPPO 不“本分”

  多年来,“本分”一直是 OPPO 的标签,但如今 OPPO 开始逐步撕去“本分”标签。

  首先是公司对待员工似乎已不再“本分”。今年 1 月,在职场社交软件脉脉中有 OPPO 员工爆料称,OPPO 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并强制取消门禁将员工赶出公司。该名员工称,他因多次晚上 10 点多下班,没有进行加班从而被迫离职,且不给予年终奖,最终该员工起诉 OPPO,但以败诉为果。

  此外,脉脉上还有一名成都分公司的员工称,他自己没有触犯公司红线,而是在每年强制绩效分布末位强制时被离职的,他觉得 OPPO 公司的薪酬设计“非常完美”,拿不到年终奖的话最终的收入比外包的还要低,如果想稳拿年终奖就需要不断地加班。

  虽然 OPPO 在面向公众时对于公司内部问题谈及甚少,但不可否认的是 OPPO 的“本分”正渐渐消逝。

  当然,除了在公司内部扯去“本分”的标签外,OPPO 在业务层面也变得不“本分”。

  2019 年 1 月,OPPO 宣布成立新兴移动终端事业部,切入 IOT 领域。但是 OPPO 显然不够强势,面对小米、华为的先发优势,OPPO 在 2020 年加速的 IoT 战略成效并不显著,电视及可穿戴业务增长过慢。

  《中国电视市场品牌出货月度追踪》报告指出,2020 年全年,中国大陆前 7 大电视品牌全年出货 3969 万台,同比减少 10.7%。而若以出货量计算,小米(包括红米)以近 900 万台的出货量位居榜首,创维、海信等传统电视厂商紧随其后,而华为、荣耀、OPPO 等互联网品牌销量均不足百万。可以说除小米外,在电视领域仍旧是传统厂商占据主动。

  追其原因,定价或为主要影响因素。相较于小米,华为、荣耀、OPPO 三家电视定价要高上一截,而 OPPO 作为新品牌,其电视起售价格更是在 3500 元以上,并且 OPPO 如今还无法做到全方位 IoT 覆盖,就会导致智能化并不明显,以致于影响销量。

  除电视外,OPPO 其他智能可穿戴设备也遇到类似问题,过高的定价以及 IoT 智能联动性的不足,让其在 IoT 领域迟迟不能如意。

  此外,苹果、华为和小米无一不率先通过研发各种可便携式装备以及小家电来打造属于自己的生态。这种生态带来的最大影响之一就是消费者对品牌忠诚度的上升。而 OPPO 采用“大件入局”的方式显然并不明智。

  据一名 OPPO 内部员工向 36 氪透露,OPPO 在该业务板块其实一直处于亏损的状态,去年亏损甚至高达数亿。运营两年,却未曾出现爆品,全因其在 IoT 领域布局过慢导致。

  近期,有消息称,OPPO 已将该事业部升级为 IoT 事业群,并按照不同设备下设穿戴事业部、智能显示事业部和音频事业部。升级后的 IoT 事业群被认为将拥有更多决策权,同时也要自负盈亏。

  而还有报道称,今年 4 月中旬,尚未升级的新兴移动终端事业部收到名为《新兴之火可以燎原》的公文。这篇公文提出,“摒弃过去大包大揽的孵化方式,负责人在自己的权利范围内自主决策,自行闭环,干得不好也要承担相应的结果 ”。

  但即便 OPPO 定下心来冲击 IoT 领域,想要赶超小米、华为还需更多时间和更大本事。

  当然,在互联网智能硬件领域,并不只有 IoT 是趋势,汽车领域也正在瓜分通往红海的“船票”。

  OPPO 造车难

  今年 1 月,网上曝光一组 OPPO 汽车方面的专利,有消息表明 OPPO 将进入汽车领域。而最近 OPPO 还有“防撞提醒”、“车辆控制”、“车辆定位”、“测距方式”等专利曝光,再加之所谓的 OPPO 内部造车消息在外界疯传,OPPO 造车几乎已是板上钉钉。

  并且从大方向上来看,这波造车大势,任何一个智能手机厂商都不会选择落下,最多是先后顺序问题,要么提前,要么掉队。

  最先入局的三星,其本身与雷诺就有合资公司,并且在韩国除现代汽车外,最多的就是三星汽车,天然优势对于三星来说不存在进入门槛,正式大举进军或许只取决于集团发展战略。

  华为自 2012 实验室成立后就有车联网的研发团队一直在汽车领域进行深度研发,而近日更是直接推出华为智选赛力斯,并且拿出两天 3000 辆的出色成绩。

  小米集团今年 3 月则表示计划在未来 10 年内,在智能电动车行业投入 100 亿美金的份额,由雷军亲自带队,以全资子公司的方式,全身心地投入到汽车行业中。

  在友商频频入局后,OPPO 如此时入局虽算不上掉队,但一定不算提前。

  造车是一件前景很明朗的事,但前提是需要很多很多钱。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曾说过,没有 500 亿,最好不要造车。

  OPPO 在手机行业的积蓄虽可以保证造车资金链稳定,但要知道,汽车毕竟是大商品,零部件远超手机,且智能软件开发、自动驾驶整合、最终调试,都需耗费大量时间,以此前造车新势力品牌为例,从开始到达到量产,最快也需要2-3 年的时间,而如想靠汽车盈利则需更久。

  所以对于 OPPO 来说,能否像小米那样做到 all in 造车是其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当然,除了资金问题外,技术也是造车难点所在。最为重要的便是动力电池,虽然可以通过采购实现,但近几年由于各行各业都涌入电动汽车行业,导致动力电池需求量大幅增加,能否有持续且完善的产业供应链也是 OPPO 需要考虑的问题。

  此外,团队建设、技术整合、芯片问题都是 OPPO 乃至所有车企需要面对的问题,并且在整个汽车产业链中还蕴藏着诸多不可控问题,对于 OPPO 这位造车界的“新人”来说,需要面对及解决的问题不在少数。

  写在最后

  当下在智能手机市场 OPPO 已经稳定,但小米、华为等友商的超前布局以及 vivo、苹果、三星等厂商在背后的虎视眈眈无疑给 OPPO 带来更大压力。

  在 IoT 方面,近几年来华为和小米都在 IoT 产品上突飞猛进,虽然行业在解决方案、协议标准等方面,并没有真正的达到统一,但两者无疑已经培养出用户使用习惯,这对 OPPO 来说充满机会的同时也充满阻力。

  造车方面,OPPO 需要直面的对手已不单单是华为、小米、苹果、三星这些手机厂商,更是比亚迪、特拉斯、蔚来、小鹏这些已经领跑电动车行业的专业车企,但 OPPO 似乎别无选择。

  总之,对于 OPPO 来说,造车也好发力 IoT 也罢,能否做好目前来看都是未知,但在越发激烈的市场格局下,OPPO 的前进之路或将日益艰难。


来自: 财经新知(ID:caijingxinzhi)

服务器评测 http://www.cncsto.com/ 

服务器测评 http://www.cncsto.com/ 


文章分类
后端
文章标签
版权声明:本站是系统测试站点,无实际运营。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Xo@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