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109

黑格尔是唯心还是唯物,浅析黑格尔哲学的核心

黑格尔在其《美学》著作中提出了——艺术即理想的美学观,而本文则已拉斐尔的《美丽的园丁》为例对其倾心的古典艺术观进行阐释、概括,最后简要指出其所在的局限性。

关键字:黑格尔 理想 古典艺术

如果说叔本华的艺术的理想是建立在形而上学的基础上的,那么黑格尔就更是如此,他把形而上学看作是一种绝对精神形式,将自身显现为世界本质的一种精神方式。他认为宇宙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整体,也就是精神。而艺术的特点在于他总是依附于以直观的形式而存在,正因如此,黑格尔认为艺术即是理——指事物固有的个体性,而不是指彻底的普遍性。此外,黑格尔在其《美学讲座》中谈关于“理想发展为艺术的特殊形式”时说:“…我们需要考察三种主要的艺术形式”。

第一,象征艺术形式。在这种艺术形式里,黑格尔认为,理念还在寻求通过艺术来真实体现自己的途径,因为它自身还是抽象和不确定的,因此还没有将自身充分体现出来。然而一旦它发现外在于它自身(自然和人类生活)的东西与它自身产生了冲突,它就会破坏、扭曲这些状貌。在这种既不完备、也不可能完备的相互关系中,本该密切相关的意义和状貌却表现得互不包含、互不相融。

第二,古典艺术形式。黑格尔认为,古典艺术就是艺术本质的体现——它将理念和理念的外在现实优雅的结合在一起,外在现实首次不在独立于其要传达的内在意义,而内在意义也只体现它自己,肯定它自己。

第三,浪漫艺术形式。当美的理念被理解为一种精神,也就是自由、独立的精神时,它就不再完整地体现在外部的世界里了,因为美只能作为精神而存在。因此,古典艺术里那种内在与外在的和谐统一也就消失了,理念又从外部存在返回到它自身。

因此,黑格尔在其著作中总结道:“象征艺术寻求内在意义与外在状貌之间的完美统一;”浪漫艺术在优异的精神性中超越了这种统一;古典艺术在将实体的个体性展示给我们的感言进行审视时,找到了这种统一。由此便可看出其尤为推崇古典艺术的审美倾向。而本篇则主要根据现藏巴黎卢浮宫拉斐尔所画的《美丽的女园丁》——一幅圣母与耶稣合像的名称,来探讨黑格尔在其《美学》中所倾心的古典主义美学观。

《美丽的女园丁》此副作品构图为等腰三角形,画面呈现给我们的是,在一花园里,圣母坐着,正在看护两个正在嬉戏的小孩,这两个小孩分别是耶稣与施洗者圣约翰,我们可以从他身上披着的毛氅与他手里拿着有十字架的手杖可以一眼辨认出。从画面的人物安排上,我们可以看出,圣约翰单膝跪着,温柔的望着耶稣,小耶稣站着。脚踏在圣母的手上,嘴角微微上扬,温柔的望着圣母,这微微上扬的嘴角不过是略略表明而已。耶稣的脚踏在圣母的脚面上,可以表现出一种亲切感和信任感,这种母亲对孩子的慈爱通过这种幽微的动作可以看出。画家、使人常常把这种神秘用画笔缩成一幅亲切的图像。拉斐尔用独特的风格和形式,把这首妩媚华贵的基督教诗,在简朴的古牧歌式的气氛中表现出来。此外,这幅作品给观者的第一印象为统辖一切而最持久的形象,是一种天国仙界中的安静平和。如黑格尔在谈“美的个体性”时说:“…真实的东西所展现的各个独立的外在部分可以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体,这样每个部分都是显现出灵魂。显现出整体性,同样,在此图很多细微之处都有这种因素存在。氛围中风景中,平静的脸容与姿态中,线条中都有…”背后的风景中更增加了全部的和谐。这翁布里亚的幽静的田野,如这些人物的灵魂中从没有掀起过狂乱的热情一样。画面的近景散漫了鲜花,没有一片摇动的树叶。天上飘着几多轻盈的白云,光线温和,使整个画面充满着爱娇的气韵。整副画面上线条运用自然,找不到一条过于僵直的线条,也找不到过于尖锐的角度都是一些优美的曲线,形成一组交错的线的形象。画面中只有树木,天际的钟楼,圣约翰的手杖是垂直的线,也只是些隐晦的小节。这恬静尤有特殊的作用,它把我们的想象立刻引到另外一个境界中去,远离现实的天地,到一个为人类的热情所骚扰不及的世界,使我们远离了尘埃。

此外,该幅画的构图同样体现了黑格尔的“艺术需要全面体现灵魂”的观点,约翰望着耶稣,耶稣望着圣母。这样我们的目光自然而然的集中在圣母的脸上,圣母也就是这幅画的画眼。因此,本文将其观点总结为以下两点:

一、“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

艺术需要全面体现灵魂。黑格尔认为,只有灵魂是自由和无限的,精神为某种内在的东西,它的外在表现是回归自身,同时也停留在自身。所以,精神才能在它的外在表现上留下其无限性。在这样一种内容毫无意义的情况下,精神无限的外在表现又成了一种纯粹形式的东西,因为我们看到的只是自觉精神的抽象形式,其内容与自由状态下的精神无限性是矛盾的。只有内容的实体性和受限条件下的独立性才能融为一体,存在于同一事物之中。

二、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作为理想的艺术,必须具备总体性,比如,在阐释为什么艺术作品具有总体形时,黑格尔指出艺术作品中“内在的东西”与“外在的东西”必须和谐统一。他认为,一些艺术家有意识地模仿名作,虽然可以准确的描摹出一些次要的东西,如衣服之类,但这样的模仿最后呈现给我们的只不过是一些平庸的面孔,而原作中所要向我们展示的那种内心深处的灵魂却已不复存在了。

虽然《美学》是黑格尔唯心主义美学体系的组成部分,但是他提出的实践观却带有唯物主义色彩,并合理准确的解释了美学原理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在此观点影响下我们也可以看到其思想对西方17世纪古典主义艺术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但是,黑格尔把艺术可以看做一种历史发展过程,它的最终目的是发展成为它的真实本质,也因而引发了其另一著名论断——艺术死亡论。黑格尔认为,艺术已经完成它的使命,应该为哲学所取代,因此,其观点也带有所处时代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1,[德] 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M]商务印书馆.2012.

2,张潇丽.《艺术本质论,对艺术的结构与重建》[J]上海艺术评论.2016.

李景,西北大学硕士研究生

邓益民中国画欣赏

邓益民作品 鲁迅讲学在西大 2017年

邓益民作品 鲁迅讲学在西大(局部) 2017年

邓益民,国画家,西北大学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文章分类
百科问答
版权声明:本站是系统测试站点,无实际运营。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Xo@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