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211

单元作业设计心得体会(单元作业设计案例)

一直以来,作业是检测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教师评价、反馈和进一步设计课程的依据。但长期的存在也不意味着作业总是能发挥它的积极作用,一些作业让学生难以应付,甚至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因此,设计好作业就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单元整体视角进行设计是实现作业高质量的途径之一。站在单元之上,教师才能看清全局,摸清教材中的脉络,据此为学生设计质高量少、实现最优教学目标的作业。

那么具体落到实处,教师该如何做呢?

本文整理自卫平教授在杭州市文海教育集团暑期思维型教学课改核心团队研修培训中7月下旬,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该政策关于作业方面的要求重点体现在“发挥作业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

“双减”政策对于站在教学一线的学校和教师而言,意味着要设计高质量作业。高质量作业要求各学科之间作业量要有统筹,大幅降低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学生作业能达到巩固或提升的效果,不是为了作业而作业等。

单元整体视角出发,是让作业实现高质量的方式之一,那么,我们具体该如何做呢?

单元整体设计,充分发挥和落实单元学习价值

过去,我们以知识点和课时来进行教学设计,这样的设计,往往关注学生的“知识点”的掌握,而忽视了学生对“知识块”“知识群”的整体认知,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建构

如今以单元为整体设计,可将知识点放置于大概念之中,从大概念视角来审视、驾驭知识点的教学,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

那么,教师应如何进行单元整体设计呢?

首先,教师应把一个单元看成一个相对自主的学习整体。其次,明确学习目标。接着,对单元内容和活动进行系统规划整合设计,关注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思维能力,最终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以现行的部编版语文新教材为例,该教材在编排上采用“人文主题”“语文要素”双线结构组织单元,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同时,每个单元的编排都有一个读写训练点,如若教师不能把握单元学习重点,就做不到把训练重点分散到每一课中。

此外,我们在进行单元设计时,不仅要分析教材,更要分析课标。指出每一个单元可以培养学生的素养,这对整体的设计是非常有好处的。基于大单元的整体教学,再进阶到大概念的体系性教学,层层递进,学生能更轻松地掌握知识,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总之,每个单元都是完整的学科知识和能力体系中的一环,设计时只有“思前想后”,将每一个单元进行整体设计,才能让单元内的学习内容和活动形成合力,才能让学生在“承前启后”中牢牢掌握知识。

校本作业,在进阶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今年4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对当前的作业管理问题提出了十点要求,“双减”政策也对作业设置提出了要求。作业作为课程与教学活动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从学生、教师、师生关系等多个维度对学校的教育教学产生了影响。

想要设计好校本作业需从多个方面来考虑:

1以核心素养为目标

在设计校本作业时,最关键的是所有学科都要以核心素养为目标,这是我们国家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我们国家在整个基础教育改革上提出立德树人、五育并举,而落实的抓手就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础,其为学校的育人提出了方向,为教师的教学架起了一座桥梁,为学生的学习扬起了船帆。

2从大概念入手

校本作业的设计还要从大概念的视角来理解单元,知道单元核心概念处在大概念的什么位置,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掌握概念的思维方法,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理清概念之间的关系,建立概念的结构。

3注重整体中的进阶

作业有课堂作业、课外作业之分,学生水平存在差异,如若不能在单元整体设计下设计作业,作业会出现重复、杂乱无章的情况,学生会被一堆作业压得喘不过气。而解决这一问题的重点在于作业设计既要有整体性,又要有进阶性

整体性体现在教师要根据学科特性和单元要求,明确在一道题中希望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以最少的题目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进阶性即通过设置由易到难的题目,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还存在哪方面的不足,并在最后设计选做题,让有能力、感兴趣的学生来做。

4科学把握作业量

在设计校本作业时还需注意把握作业的量。原则上,每所学校都应该设计自己的练习册,拿来的练习册一定不是根据每所学校的教学要求和学生水平设计的,出题者也未必进行过系统研究,最终会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学校和教师要根据本校学生特点,深入教研,设计校本作业。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手里可以有多套练习册,但学生手里一定只能有一套,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控制作业量。

5考虑认知梯度合理进阶

布鲁姆在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中将认知技能目标细分为六个层级:认知、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与之对应,进阶式的练习包括知识性练习、理解性练习、应用性练习、综合性练习、探究性练习、创新型练习。教师在进行习题设计的时候可以考虑基于六个不同层次进行进阶式设计。

从本质出发,基于学科差异因地制宜

设计不同学科的校本作业的本质是相同的,但在设计的过程中又存在着一些差异,教师应该基于不同学科的特点因地制宜。在此我针对语文、数学、科学三门学科提几点简单的建议:

1语文

在语文校本作业设计上,教师要全面考虑思维,把课内外文章片段有机结合起来,还应从素养视角定位教学目标。语文核心素养为语言建构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包含了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四个维度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被定义为语言与文字。因此在小学阶段,学生应以学习通用语言文字为主,并把其作为基础性目标。此外,在设计作业时也可以考虑跨单元整合,让学生认识到知识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

2数学

在设计数学校本作业时,教师需注意把握出题难度,若难度太大,容易使学生丧失对数学的兴趣,兴趣一旦丧失,往后学生学习数学将会越来越困难。三到四年级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转型期——从抽象形象思维过渡到具体形象思维,因此,教师要基于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作业,把数学与真实情境相结合,从具体形象开始,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

3科学

科学学科涉及到多种思维方法,诸如观察、对比、分类等。思维方法不能仅停留在表面,要让学生深刻理解并能迁移应用到其他学科或者生活中。除了日常教学之外,教师可以借助作业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思维方法并迁移应用。例如,在小学低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时,要系统考虑观察能力的类别:顺序观察、对比观察和分步观察。

最后,不管是设计哪个学科的校本作业,最终都要有评价。作业评价承载着育人导向,也是作业功能得以彰显和持续的一大关键,当下的作业评价机制应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教师在设计作业评价量表时,可以设立多重标准,多方协调作业评价主体,让作业的价值效能得以充分实施,也让作业的质量在反馈中不断完善。

要想了解评价有没有达到我们的要求,一是可以多出一些关于真实情境的题目,锻炼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二是通过访谈和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评价水平;三是评价开始之前要有指标,之后要围绕这个指标出题;四是在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观察学生所展现的能力,也可以看出评价到达何种水平。

作业的积极作用应该是引导学生建构生活的意义,增加学生的积极体验,优化师生关系。我们应该深度研究校本作业的设计,最大程度实现教学效果。

文章分类
百科问答
文章标签
版权声明:本站是系统测试站点,无实际运营。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Xo@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