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4

茯苓怎么读(被誉为四时神药的茯苓究竟好在哪里呢)

草堂归来背烟云,黄绶垂腰可奈何。

因汝华阳寻药物,碧松之下茯苓多。

李商隐的这首诗为我们道出了茯苓的出生之谜。

正如诗中所描述的那样,茯苓(fú líng)寄生于松树的根上,为一种真菌,药用部位为干燥菌核。早在西汉的《淮南子》中,已经有“千年之松,下有茯苓,上有菟丝”的记载。

曾经有研究者把能够搜集到的中医方剂做过统计,结果发现,历代的中医方子里,用的最多的一味中药就是茯苓

茯苓性味平和,药食两用,把茯苓加工成粉末,可以做成茯苓糕、茯苓馄饨、茯苓饼等,都是很有名的地方小食。

我们常讲,松柏延年,松树四季常青,本来就可以聚四时之气,而且松子、松仁都是很好的安神药物。

茯苓寄生在松树上得松树的收敛之气,松木四季不老,因此茯苓也可以四季常生,从而成就自己的物性,这也是茯苓被称为“四季神药”的原因之一。

据说,药农寻找茯苓有个经验:下雨过后,地面都很湿润,但是有茯苓的地方往往会比较干燥也不容易长草。为什么?

据说,松树之所以能够抵御寒冷,四季常青,那是因为松树体内的阳气足。

松树的树干被砍伐后,阳气失去上行的去路,郁阻在根部。这团阳气会大量吸收附近的阴气、阴津。所以有茯苓的树桩周围干燥得快,甚至不长草。

茯苓为利水渗湿的要药举凡水肿、小便不利、身重难以转侧者,皆可用其下行渗利之性加以调治。

仔细观察茯苓也可以发现,自然中的茯苓都是粉质的,并且非常细腻,分子小密度细,这种物性,吸水能力很强。

人体生命活动离不开水,但是如果体内的水泛滥,阳气就出不来,人就容易得病,这时候,茯苓就可以把人体多余、不需要的、乱窜之水吸走,改变人体水的循环。

中医很多时候都是在治水,把水道调好了,对于人来说也就通透自在了。

在古代的文献中,“茯”字可以没有草字头,直接写作“潜伏”的“伏”,“苓”写作灵活的灵,因为古人认为松是很有灵气的,松树死亡后这个松的灵气就伏结于根部,所以称为伏灵

因此茯苓还有宁心安神的作用,可治疗心神不宁一般表现为心悸,失眠,健忘等症状。

对于心神不宁者,茯苓虚实都适用,可以和补心气、养心血的药共用以治疗虚证,而对于实证,比如说瘀血郁阻、痰浊、痰湿、痰饮等侵扰心神,茯苓也可以用,因为其本身不影响祛邪。

红楼梦第六十回讲茯苓霜“用人乳和着,每日早起吃一盅,最补人的”,这里用到的就是茯苓的另一个功效——健脾。

茯苓伏藏土中而生,禀土气至厚,故能培补脾土,健脾益气。相比起白术、苍术等药味来说,茯苓健脾的作用不强,但茯苓又是治疗脾虚证的一个很常用的辅助药,为什么呢?

因为,脾主运化,脾虚往往就是运化无力,运化无力就容易生湿,也就是说脾虚的同时往往有湿浊内生。

这个时候既要补虚,又要消除已经停留的湿浊,茯苓就是比较适合的辅助药味,可以用来配合诸如人参、山药、黄芪、党参等补脾气的药。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里常用茯苓治水不归位引起的病症。

比如五苓散,猪苓、泽泻、白术、桂枝、加上茯苓。治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

还有,“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五苓散皆可治之。

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张仲景用其治疗两方面的病证。一方面是《伤寒论》所说的“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

另一方面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中所说的“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这两方面病证都是人体水液代谢失常,气不化水,水停于内为患所致。同时这个方子对于晕车的症状也有很好的效果。

文章分类
百科问答
版权声明:本站是系统测试站点,无实际运营。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Xo@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