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25

t35重坦侧面图片 t34重坦数据

有剧透,请注意

​俄罗斯军事新片,抗德神剧《T-34》翻拍自俄罗斯老片《云雀》,讲述的是一组俄罗斯战俘通过各种手段驾驭一辆T-34坦克突破重围返回本土的故事。

当然,这个故事确实是很扯没错,但《T-34》这部剧的有趣之处在于影片细节相当出色,甚至可以当做电影版的《战争雷霆》看,同样也很是过瘾。

这篇文章不算影评,只是我对片中各种细节的注释,所以我会对整部电影进行叙述,如果介意剧透就先不要翻看。

t35重坦侧面图片 t34重坦数据(图1)

​影片一开始就是1941年的冬天,作为二战中最重要的一环(我认为没有之一),苏德战争于1941年6月22日爆发,由于一系列硬性、软性、人力、资源等等问题的制约,苏联在第一年冬天就险些和比利时、法国、波兰等倒霉鬼一样被rush至死。

幸运的是由于苏联的纵深优势耗尽了德军的活力,德军即便走到了莫斯科门口却依然没能进入。

t35重坦侧面图片 t34重坦数据(图2)

​片中这种恶意的路标取材自历史,照片里的雅典、布雷斯特等地名都是被德军占领的地方,莫斯科就是他们的下一个目标。主角看了当然是气不打一处来,赶紧下车砍倒。

总之,那年的德军意气风发,那年的苏军背水一战。

t35重坦侧面图片 t34重坦数据(图3)

​三角形的分划是当时德军坦克瞄具比较特色的一个设计,两侧的黑色三角目的是帮助炮手估算提前量。顺带一说这里攻击主角的坦克装备了长50炮KWK 39,可能是三号坦克J型,出现在1941年确实说的过去。

t35重坦侧面图片 t34重坦数据(图4)t35重坦侧面图片 t34重坦数据(图5)

这里有两个小细节,首先是在坦克上方的万字旗。德军坦克上铺盖万字旗或者是白色刷写字母是个很常见的行为,后来的美军坦克也会刷写白色五角星军徽,但当时的苏军却没有这个习惯,因为这个行为是空地协同的一部分,是为了方便空中力量区分敌我。

空中力量甚至通过看涂装(例如K就代表克莱斯勒元帅的部队)就能区分这是具体哪一个集团军。

t35重坦侧面图片 t34重坦数据(图6)

另一个细节在于这辆三号坦克能够进行车身为轴的中心转向。(但这个镜头用的其实还是差速转向)中心转向取决于坦克的传动系统,德军的三号、四号、虎式等坦克都能做到这一点,原理是两侧履带反向同速转动。而苏联坦克例如T-34就只能通过煞死一边来实现差速转向,不过这个功能实战意义不是很大,即便是德国黑豹坦克也考虑到传动压力不推荐采用中心转向。

t35重坦侧面图片 t34重坦数据(图7)

​让人比较疑惑的一个细节,这里打出去的弹药时sprgr patr38,这是一发高爆弹,但打出去的效果却是只能听个响的穿甲弹,可能是疏忽了。

t35重坦侧面图片 t34重坦数据(图8)

t35重坦侧面图片 t34重坦数据(图9)

​T-34坦克于1940年就已经出现,但真正形成战斗力还要等到1941年秋天,苏德战争爆发以后。40年和41年款T-34虽然都是76炮,但是前者是L-11,后者是F-34,炮盾形状有明显的区别

t35重坦侧面图片 t34重坦数据(图10)

图中左3为40款,左4为41款,电影中也确实是41款的造型。

t35重坦侧面图片 t34重坦数据(图11)

三号坦克特写,目前还不清楚《T-34》里的德军坦克是如何拍摄的,总之绝对不会是原品,就是不知道是定制的道具车还是和《潘菲洛夫28》一样采用特效配合遥控坦克的的后期处理方式。

t35重坦侧面图片 t34重坦数据(图12)t35重坦侧面图片 t34重坦数据(图13)

​T-34/76车组成员为4人,相比起后来的34-85少了一人,其实严格来说T-34/76从炮塔到车身的外形设计才是完美的,34/85则沿用了一些KV和IS系列的经验,但34/76受限于当时的设计理念在乘员分配上有着一些先天不足因此整体而言并非完美的。

t35重坦侧面图片 t34重坦数据(图14)

​在电影开头这一战中我们就发现了34/76的弊病——车长不仅观瞄手段相当受限,同时要兼顾火炮控制与指挥。在这样的情况下试问T-34车组又如何能战胜分工有序号称人员布置二战第一的三号坦克?

信息就是优势,我的同志们。因此不难理解占据理念先进性的德军为何能风头一时无两。

t35重坦侧面图片 t34重坦数据(图15)

苏氏观瞄分划,对于教育程度不高的苏联坦克手来说远比德式来的更抽象(当然这个主要是个人习惯问题)

t35重坦侧面图片 t34重坦数据(图16)

​很少能看到的一个细节,苏系火炮击发很喜欢布置在脚下,到了T-54依然如此。电影中也给过三号坦克击发特写,是在手部。

t35重坦侧面图片 t34重坦数据(图17)

​注意观察,由于34/76缺乏指挥塔,除了两个观瞄小包外车组最直观的信息获取就只有两边狭窄的观察孔,车组完全无法获得足够的信息加之缺乏无线电根本是闷头乱打,电影后期34/85出场后就可以发现车长的视野大大提升。

t35重坦侧面图片 t34重坦数据(图18)

​苏式转弯方式,一侧刹死,一侧满速,也就是所谓的差速转向,因此苏系坦克大多是两侧操纵杆的方式(当时大部分坦克都是)

t35重坦侧面图片 t34重坦数据(图19)

​T-34的乘员布置,车体为驾驶员和机枪手,炮塔为装填手和车长(炮手),能够看出炮塔座圈和炮塔的独立结构

t35重坦侧面图片 t34重坦数据(图20)

​没有内衬的时代,破碎的装甲碎片或是金属射流对乘员是致命的

t35重坦侧面图片 t34重坦数据(图21)

​虽然装填手没有像优花里同志教我们那样用拳头把炮弹推进去,但他做了一个很有趣的动作,这个动作多半是为了不受火炮后坐动作的影响,一旦被打到那可是致命的。

t35重坦侧面图片 t34重坦数据(图22)

​T-34/76的舱门相当大,但也相当简陋

t35重坦侧面图片 t34重坦数据(图23)

​镜头一转,已经是1944年,山中不知日月,苏联战俘已经认不得变成大脑袋的34/85了实际上虽然德军一直有再利用缴获车辆的传统,但战争后期却很少有使用缴获T-34/85的例子,34/76反而屡见不鲜。关于德军缴获34/85有一个故事倒是和电影剧情很像,说的是1944年德军曾经缴获一辆大脑袋用车辆内剩余的备弹进行射击虎式的测试,试验结果是T-34/85只有在100米距离内才有可能击穿虎式的正面装甲。同时测试还专门提及了部分苏联穿甲弹做工粗糙与装甲碰撞时会自我解体,这也是为什么苏联大部分火炮口径都要大同行一截,算是以质量取巧。

t35重坦侧面图片 t34重坦数据(图24)t35重坦侧面图片 t34重坦数据(图25)

​备用履带是通过螺栓固定在车体上,但事实上大部分情况下这些铁块并不能提高多少车体防护

t35重坦侧面图片 t34重坦数据(图26)

​车长舒服了,终于有自己的座位了

3485炮塔的增大除了容纳更大的火炮外主要还是因为变成了三人炮塔,车长处于炮手后方最高的位置,能够专心于获取信息指挥坦克,但在车内乘员沟通这方面依然还有欠缺。

t35重坦侧面图片 t34重坦数据(图27)

​回头再看一下1941年德国车组标配耳机喉麦的配置(包括指挥塔的设计),实际上这才是坦克战中重要的优势,而不仅是炮粗甲厚。

t35重坦侧面图片 t34重坦数据(图28)

t35重坦侧面图片 t34重坦数据(图29)

另外一大改进是车体底部逃生门,看过狂怒的朋友肯定还对馒头那个逃生舱门有印象,这里也可以用作补充弹药(车底备用弹),当时有一些坦克从头到尾甚至只有一扇舱门,一旦起火弃车3人、4人挤到一起混乱的难以想象。

t35重坦侧面图片 t34重坦数据(图30)

t35重坦侧面图片 t34重坦数据(图31)

二战后期苏联的分划也学习了这种比较直观的指示,传统的十字线对坦克战来说用处不大

t35重坦侧面图片 t34重坦数据(图32)

​为什么口径多了10毫米不到射速低了那么多?

坦克炮炮弹不能单纯按口径来推测大小,药筒你不能不算啊,BR-365炮弹足足有90厘米长,你是装填手你也笑不出来。

t35重坦侧面图片 t34重坦数据(图33)t35重坦侧面图片 t34重坦数据(图34)

​电影中给过很多炮塔手动转动的镜头,在那个时代没有电动炮塔一说,炮塔一圈下来几十转全靠炮手手摇,所以怎么把炮塔水平设计的省力又快速直接影响到射击精度和作战能力。

t35重坦侧面图片 t34重坦数据(图35)

前面我们说到34/85比起34/76多了一个乘员,但是电影中新车组依然是四个人,多了一个位置给谁的呢?啊,看到这里恍然大悟,原来是给女主留的特等座,这个座位是无线电/机枪手的位置。

无线电/机枪手并不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位置,大多数情况下这个位置是留给新人熟悉坦克以及作为其他乘员的替补队员。

t35重坦侧面图片 t34重坦数据(图36)

t35重坦侧面图片 t34重坦数据(图37)

​T-34的驾驶员舱门既是驾驶员进出的途径,同时也是观察窗,我们在很多照片都能看到士兵打开舱门驾驶........因为关上之后视野实在太差了,只要情况允许,没有驾驶员不愿意出来透透气。

t35重坦侧面图片 t34重坦数据(图38)t35重坦侧面图片 t34重坦数据(图39)

这里出镜的是Fi-156联络机,这是一种看似平庸实则非凡的轻型飞机,它有着惊异的起降性能,能够在几乎所有地带起降,执行各种信息传达或战场侦查任务。

这种飞机曾经鬼使神差的救回了墨索里尼,同时它也是二战期间欧洲战场最后一架被击落的飞机。电影中的降落镜头能够看出这种飞机降落距离之短。

t35重坦侧面图片 t34重坦数据(图40)

t35重坦侧面图片 t34重坦数据(图41)

​非常值得一说的细节,电影中为了猎杀主角出动了一种安装第一代夜视器材的黑豹,这种夜战豹在现实中是存在的。

第一代夜视装置通过主动发射红外信号获取反射得出图像的方式来增强视野,因此有一个巨大的红外大灯,一旦对方也有同样的设备那就是黑夜中的两个大光头惺惺相惜,所以这种早期夜视设备应用非常受限。

一小批黑豹坦克实验性的安装了夜视设备投入实战,但并没有任何战绩。不过无论如何,夜战豹都有着相当重大的里程碑意义。

t35重坦侧面图片 t34重坦数据(图42)t35重坦侧面图片 t34重坦数据(图43)

​黑豹被3485射进了不得了的地方,气的怒气冲天。

虽然和这个镜头关系不大,但是难免让人想起黑豹的窝弹区。

黑豹虽然是一种相当出色的坦克设计,但也难免有阿克琉斯之踵,设计人员没有想到它的圆弧形炮盾会有一定几率让炮弹向下方折射到脆弱的车体上部,这就是所谓的窝弹区一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后期型的黑豹G在炮盾下方做出了一节垂直的造型以防意外。

t35重坦侧面图片 t34重坦数据(图44)

关于这部电影一些小细节的标注我就讲到这里,如果大家有自己的发现也不妨在转发或评论里说出来我们一同分享

​​​​
文章分类
百科问答
版权声明:本站是系统测试站点,无实际运营。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Xo@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