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184

HashMap的底层实现

HashMap的底层实现

1. JDK1.8 之前

JDK1.8 之前 HashMap 底层是 数组和链表 结合在一起使用也就是 链表散列。


HashMap 通过 key 的 hashCode 经过扰动函数处理过后得到 hash 值,然后通过 (n - 1) & hash 判断当前元素存放的位置(这里的 n 指的是数组的长度),如果当前位置存在元素的话,就判断该元素与要存入的元素的 hash 值以及 key 是否相同,如果相同的话,直接覆盖,不相同就通过拉链法解决冲突。


所谓扰动函数指的就是 HashMap 的 hash 方法。使用 hash 方法也就是扰动函数,是为了防止一些实现比较差的 hashCode() 方法,换句话说使用扰动函数之后可以减少碰撞。


JDK 1.8 HashMap 的 hash 方法源码:


JDK 1.8 的 hash 方法 相比于 JDK 1.7 hash 方法更加简化,但是原理不变。


    static final int hash(Object key) {

      int h;

      // key.hashCode():返回散列值也就是hashcode

      // ^ :按位异或

      // >>>:无符号右移,忽略符号位,空位都以0补齐

      return (key == null) ? 0 : (h = key.hashCode()) ^ (h >>> 16);

  }


1

2

3

4

5

6

7

8

对比一下 JDK1.7 的 HashMap 的 hash 方法源码.


static int hash(int h) {

    // This function ensures that hashCodes that differ only by

    // constant multiples at each bit position have a bounded

    // number of collisions (approximately 8 at default load factor).


    h ^= (h >>> 20) ^ (h >>> 12);

    return h ^ (h >>> 7) ^ (h >>> 4);

}


1

2

3

4

5

6

7

8

9

相比于 JDK1.8 的 hash 方法 ,JDK 1.7 的 hash 方法的性能会稍差一点点,因为毕竟扰动了 4 次。


所谓 “拉链法” 就是:将链表和数组相结合。也就是说创建一个链表数组,数组中每一格就是一个链表。若遇到哈希冲突,则将冲突的值加到链表中即可。


2.JDK1.8 之后

相比于之前的版本,JDK1.8 以后在解决哈希冲突时有了较大的变化。


当链表长度大于阈值(默认为 8)时,会首先调用 treeifyBin()方法。这个方法会根据 HashMap 数组来决定是否转换为红黑树。只有当数组长度大于或者等于 64 的情况下,才会执行转换红黑树操作,以减少搜索时间。否则,就是只是执行 resize() 方法对数组扩容。相关源码这里就不贴了,重点关注 treeifyBin()方法即可!


 // 当桶(bucket)上的结点数大于这个值时会转成红黑树

 static final int TREEIFY_THRESHOLD = 8;


// 桶中结构转化为红黑树对应的table的最小大小

 static final int MIN_TREEIFY_CAPACITY = 64;

1

2

3

4

5


————————————————

版权声明:本文为CSDN博主「Yearingforthefuture」的原创文章,遵循CC 4.0 BY-SA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Yearingforthefuture/article/details/114714637


文章分类
后端
文章标签
版权声明:本站是系统测试站点,无实际运营。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Xo@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