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32

孔子与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并不是一种纯学术研究意义上的争鸣与探讨,而是应其时社会变革之需,紧紧围绕着如何进行、加速、发展、完成这一场社会历史变革,在当时的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当时的社会实际,在理论联系实际地解决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外交等一系列问题上,诸子百家所持的各种政治主张、理论观点、和具体解决实际问题的方略、措施之类观点的体现。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为基础,以立人极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孔子与百家争鸣

延伸阅读

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

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天道与人道合一:天性是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只有使人性达到了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天性,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才能创制天下的大纲、建立天下的大本、通晓天地化育万物的道理,达到中庸之道。

2、理性与情感的合一:人们的喜怒哀乐是人的自然属性,是情感的表现,为了追求与天道、天性的合一,因而需要对情感加以约束和限制。

3、鬼神与圣人合一:天人合一中的天包括鬼神,人则包括圣人,鬼神是天地和祖先的总称,所以古人的天的要领里也包含了祖先的成分,天字本身就是大人站在天下,头顶蓝天。

4、外内合一:可以视为品德意识与品德行为的合一或成己与成物的合一、知与行的合一。

孔子最得意的四大弟子

四人介绍如下:

子路:性格爽直,为人勇武,信守承诺,忠于职守,以擅长“政事”著称。对孔子的言行,虽然常提出意见,但却是个好弟子。

曾皙:或称曾点,是宗圣曾子的父亲,字子皙,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曾参之父,孔子早期弟子,笃信孔子学说。

冉有:尊称“冉子”,鲁国陶人,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载的嫡裔。中国春秋末年著名学者、孔子门徒。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受儒教祭祀。

公西华:春秋末鲁人,曾使齐。公西华长于祭祀之礼,曾自谓愿为小相,掌赞礼之事,孔子称之。公西华为孔门七十二子之一,宋度宗咸淳三年以钜野侯从祀孔庙。

孔子认为的好人和坏人的标准

对于人,没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在圣人眼中,圣者善救不弃,不弃人不弃物,无适也,无莫也,没有要不要救的人,也没有谁应不应该救的问题,即便是颜回那么仁贤,也是只有三个月可以做到不违于仁,又何况其它人呢。

所以,对于人,谁也没有权力要求他做一个绝对的好人,而只有在修为道德上不断进步的人。所以孔子说,他没有见过真正的圣贤者,只见过在修学道路上不断前进的人。谁都可以犯错误,但知错就改,善莫大焉。

文章分类
百科问答
版权声明:本站是系统测试站点,无实际运营。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Xo@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