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42

印度一颁奖礼热死11人

印度一颁奖礼热死11人
印度一颁奖礼热死11人

4月16日,在印度孟买附近举办的一场颁奖活动上,超过100万人在超过38摄氏度的高温下曝晒5个小时,导致11人中暑死亡,50余人送医,另有约600人感到身体不适。
 
据《印度快报》报道,16日,马哈拉施特拉邦政府在“新孟买”一处广场为当地著名社会活动家达尔马迪卡里颁奖,庞大的观礼人群从上午8点抵达会场,直到下午1点活动结束,在烈日下坐了5个多小时。当地官员表示,当天印度气象局并没有发布当地的热浪警告。但有印媒称,“新孟买”作为规划新建的卫星城市气象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印度气象局并没有在这里设立观测站,而是采用了距离这里35公里外孟买观测站的数据,测出的最高温度为34-35摄氏度,低于实际温度。此外,不少参加活动的人并非本地居民,而是从周边或更远地区长途旅行来的,参加活动前的疲惫加剧了中暑的可能性。
 
马哈拉施特拉邦首席部长埃克纳特·欣德称这一事件“令人悲伤和不安”,承诺为每位受害者的亲属提供50万卢比(约合4.19万元人民币)的赔偿,并为住院患者提供免费治疗。
 
什么是热死?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热死。所谓热死就是身体的温度超过了调定点的范围,机体通过一系列的调节依旧不能使得体温回落到正常水平,于是造成了人体的机能损害,有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器官衰竭,进而导致了死亡。
 
下面我们来明确两个概念:
 
核心温度:机体核心的温度被称为核心温度(core temperature)主要指:心、脑、肺、腹腔脏器的温度。
 
体表温度:机体表面的温度称为机体的表层温度(shell temperature),包括皮肤、皮下脂肪、肌肉等部位的温度。
 
体温与体温测量
 
生理学与医学上所说的体温(body temperature),是指机体核心部分的平均温度。在安静的状态下,机体的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约为38℃。
 
体温的测量:
 
通常情况下,我们都是测量腋下温度、口腔温度之类的。在这里主要说一下直肠温度的测量,因为后文还会提及。测量直肠温度,一般要将温度计插入直肠内6cm,为什么选择直肠呢?因为,直肠的封闭性好,不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
 
体温存在波动?
 
体温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存在着波动,比如:深夜2时—早晨6时最低,午后1时—下午6时最高。而成年女性的体温比男性高0.3℃,据推测这大概与女性皮下脂肪较多,散热较少有关系。此外,女性在排卵后体温会升高0.2—0.5℃。体温的年龄差距表现为:新生儿体温>成年人体温>老年人体温。
 
机体的产热方式:
 
基础代谢产热:此方式为细胞通过代谢而产生热量。
 
骨骼肌运动产热:骨骼肌运动增强时,机体产热增加,产热量与运动量成正比。
 
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主要是说,在进食后的一段时间内,机体额外增加的能量消耗,使机体产生的热量增加。
 
寒战与非寒战产热:寒战产热是指在寒冷条件下骨骼肌的紧张度增强,从而使得产热增加。非寒战产热是指在寒冷条件下,机体依靠提高自身代谢率来抵抗严寒。
 
机体的散热方式:
 
机体内部的散热方式是体热通过血液循环和热传导运送到体表,而体表的皮肤通过下列方式进行散热。
 
辐射散热:物体以热射线的方式向周围比较冷的物质散发热能。
 
传导散热:物体的热能直接传给与其接触的温度较低物体的热交换方式。
 
对流散热:通过气体或者液体的流动带走热量的方式,比如:呼吸出去的气体和出汗流出的液体。
 
蒸发散热:
 
不感蒸发(不被机体所察觉的蒸发):指通过呼吸道与从皮肤缓慢蒸发而带走的热量。
 
发汗:通过汗腺分泌带走热量。
 
体温的调节
 
产热和散热的方式已经说完了,那么它们又是如何调节体温的呢?体温调节通过下列机制:
 
外周温度感受器:分布在皮肤,将外周的温度变化传递到中枢,从而起到体温调节的作用。
 
中枢温度敏感神经元:
 
分类:热敏感神经元与冷敏感神经元。
 
作用机制:血液温度升高,热敏神经元发放冲动频率增加;血液温度降低,冷敏神经元发放冲动频率增加。
 
分布:下丘脑,脑干网状结构和脊髓等处。控制脑部温度的变动范围在0.1℃。
 
体温调节中枢:负责控制产热与散热的平衡,目前体温的调节遵循“调定点”学说,即体温在某一温度范围内,此范围即调定点范围。当温度超过调定点后,位于下丘脑的调节中枢使产热减少,散热增加,让温度降低到调定点范围;同理,当温度低于调定点时,机体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从而使体温升至调定点范围。
 
关于中暑
 
中暑或者说热死都有哪些表现呢?下面我们就将讲到这个问题。
 
为什么会中暑?
 
产热增加了,比如:从事重体力劳动、军训等,或者甲状腺功能亢进、饮酒。
 
获得的热量增加:最好的例子就是老秦书中的那位在桑拿房里热死的男子,因为环境温度升高,使得人体的体温升高,超过了机体所能调节的范围,于是,悲剧就发生了。
 
散热障碍:
 
a.皮肤大面积烧伤,不能通过皮肤散热;
 
b.服用镇静药的人、饮酒者或者中枢神经功能不良的老年人等,他们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以致于发生中暑;
 
c.应用影响出汗的药物,比如:使用抑制腺体分泌的抗胆碱药物;
 
d.过度肥胖或者衣服的透气性不好。
 
中暑之后有啥表现?
 
由于机体处于高温环境中一段时间,不能使机体的体温调节系统适应,进而发生中暑。所以,在出现中暑明显症状的3—5天之前,机体会表现出一些前驱症状,比如:头痛,眩晕和疲劳,容易被当做感冒而被忽视,或者由于错误用药而导致病情恶化。经过了前驱期之后,就会出现如下明显的中暑症状:
 
热痉挛:高温环境下,剧烈运动出现腓肠肌或者腹部肌群的疼痛性痉挛。
 
热衰竭:热痉挛持续发展,机体脱水,血容量不足所导致。
 
热射病:这是中暑最致命的情况,表现为行为异常、神志障碍或者昏迷(原因为中暑导致的低钠血症,使得脑细胞水肿而发生的神经系统表现)、高热(直肠温度>41℃,用直肠温度衡量的原因前文已经说过)、多器官功能衰竭。该型又进一步分为劳动力性和非劳动力性,前者见于在热环境中进行大量运动的青壮年,比如:参加军训或者进行大负荷体育锻炼的人。后者见于老年人,这一部分人群一般年老体弱,并且还有一些心脑血管疾病,一旦发生中暑,会加重原有疾病的恶化,这部分人员是中暑死亡发生的高危人群。
文章分类
百科问答
版权声明:本站是系统测试站点,无实际运营。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Xo@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