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67

小鹏摄像头能不能远程监控(各大车企宣布停用车载摄像头)

如果我告诉你,一台汽车可以让你随时欣赏远在几千公里外的中国实时街景,你相信吗?而且当你看腻了,还可以一键切换城市和地点。

此前知名汽车博主“李老鼠说车”就分享了高合汽车上的一个“神奇但细思极恐的功能”:“车车互联”。

这个功能不仅可以在不经过其他车主同意的情况下随意调取其行车记录仪画面,而且还可以在车辆停在路边、车库,处于下电状态时,让车载摄像头进行工作,提供联网实时画面。

更有意思的地方是,据博主张抗抗采访的一位高合车主的说法,他还曾用“车车互联”功能来巡视全国各地的高合销售小姐姐,颜值很高。人在车中坐,美从镜头来。

侵犯隐私,新能源车企是”惯犯“

当然高合不是第一个明目张胆侵犯个人隐私的新能源车企,因驾驶智能电动汽车导致个人隐私暴露的案例简直是屡见不鲜。

2021年3月,威马汽车发布《中国新能源车主图鉴》,通过分析车主驾驶行为、智能体验偏好及用户形象特征等大数据,展现全国各地威马车主的形象。数据颗粒度之细,让人惊叹,而实现这一切自然也是靠着车载摄像头的监控功能。

2021年4月,马斯克发布声明称特斯拉通过车内摄像头,对车辆驾驶员监控发现部分车主在使用FSD beta功能时,没有对道路情况给予足够的关注,因此收回他们的FSD beta功能使用权。随后“特斯拉车内摄像头监控车主”的话题,在全球范围内引发舆论哗然。

在利益的天平上,一端是隐私数据监控带来的巨额利润,一端是用户的海量隐私。很显然,新能源车企背叛了用户。

车载摄像头销声匿迹,不是良心发现,而是形势所逼

但是,从今年年初开始,曾经被各大新能源车企当作“卖点”的车载摄像头开始销声匿迹。

3月,比亚迪的“千里眼”和日产智联App的远程拍照功能相继停用。

5月23日,小鹏汽车宣布停止提供“APP端远程查看车外摄像头”功能,几天后,大量长安汽车车主发现自己不能使用包括远程监控、360全景以及远程智能泊车等功能。

可笑的是,长安汽车当初还靠这三大功能忽悠了不少车主,如今禁用后却只字不提减配退款的事。

有人说新能源车企们集体下架和关闭车辆远程拍摄等功能是不是良心发现了?当然不是,只是“形势所逼”。

因为去年10月1日起,监管部门正式发布了《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试行)》,明确了用户在数据收集上的主动权,各大车企、软硬件供应商、自动驾驶公司们,不能像以前一样无序收集和滥用汽车用户数据了。

该法规还对六类数据进行了明确划分,在处理这六类数据时,汽车数据处理者应当按照规定开展风险评估,并在每年十二月十五日前向省、自治区、直辖市网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送风险评估报告。

1.军事管理区、国防科工单位以及县级以上党政机关等重要敏感区域的地理信息、人员流量、车辆流量等数据;

2.车辆流量、物流等反映经济运行情况的数据;

3.汽车充电网的运行数据;

4.包含人脸信息、车牌信息等的车外视频、图像数据;

5.涉及个人信息主体超过10万人的个人信息;

6.国家网信部门和国务院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公安、交通运输等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可能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利益或者个人、组织合法权益的数据。

如今互联网上个人权益的损害往往是系统漏洞和数据泄露造成的,属于信息安全问题。比如前些天发生的QQ盗号以及学习通泄露事件,一旦车企将如此庞大的用户数据泄露,后果也是不堪设想。

因此在这种环境中,对个人信息的最有效保护就是从源头遏制,限制车企收集个人隐私数据安全已经不单是为了个人隐私权益,更是为了保护维护国家的管理秩序和公共利益。

何时才能恢复?

不过对于智能汽车来说,车载摄像头是一把”双刃剑“。

车载摄像头不仅能在发生事故和意外时能提供真实的证据保障自身权益,而且还能帮助驾驶员监控车辆周围环境,提供安全保护。

所以强制关闭车载摄像头不是长远之计,更多的应该是在保障个人隐私的情况下,合理开发车载摄像头数据采集权限与传输功能。

1、数据图像应做脱敏处理

脱敏处理简单来讲就是对于智能汽车摄像头所采集到的涉及隐私安全等数据进行匿名化处理,对采集到的人脸信息进行轮廓化、模糊化处理或者使用图像合成的虚拟画面。

比如理想汽车对于车载摄像头,已经实现了脱敏处理。用户在使用手机远程车控中的驻车拍照功能时,若记录下的照片中含有人像、车牌等涉及他人信息的元素,将会自动进行模糊处理,并且不影响其他功能的正常使用。

车规级芯片供应商地平线也在去年下半年开始,陆续申请了“图像脱敏”的相关专利。

2、数据图像应进行端到端加密传输

端到端加密是指在用户在数据传输的时候,相关的数据图像会在加密后进行传输,当到达对方的终端设备时再进行解密,服务器并不参与加解密过程。

这样,真实的数据内容就只保存在用户自己的终端设备上,仅用户自己可以查看,像上文高合汽车这种出现第三方监控用户车载摄像头画面的情况也就绝对不会出现。

这项技术如今也是在国内外的知名加密聊天软件蝙蝠(BatChat)、Signal上得到了广泛应用,也是目前国际上最受认可的加密传输算法。

3、数据图像应征得用户同意上传

对于智能汽车来说,每次启动工作都要进行上亿次的运算,一辆智能网联汽车每天至少收集10TB的数据。这些数据既包括车辆的具体位置、车外的街景,还包括车内驾乘人员的人像、目光等,原则上都应该经过车主同意才能上传至车企数据库。

2021年5月,苹果在iOS14.5系统发布会上宣布,将实施全新的用户隐私采集和使用许可政策。苹果公司将是否允许APP数据跟踪的选择权杖,交到了用户手上,为此还推出隐私标签,应用程序必须描述他们正在收集什么信息,以及为什么收集。

这种明确隐私数据权限,将选择权交给用户的做法值得各大车企思考。

写在最后

对于智能汽车来说,前方的道路确实需要无数数据来铺垫,但是绝不是牺牲用户隐私安全的借口。

在用户数据隐私上肆意妄为的企业,最终只会受到市场的反噬。

文章分类
百科问答
版权声明:本站是系统测试站点,无实际运营。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Xo@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